《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学习活动应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关注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我们知道,个别化学习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材料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具有任务选择的自主性、操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材料设置的针对性等特点。活动中老师对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的观察与关注是教师判断幼儿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关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在个别化活动中状态、行为,能帮助教师更全面的理解儿童,了解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的发展情况,便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去分析、研究幼儿,更深刻的反思教学、更有效的改进策略。
我们以《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基于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追随幼儿与材料互动,让中班个别化材料更具简单、有效、好玩。
一、关注幼儿需要,寻找兴趣点,选择适宜材料
中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有意注意集中时间较短,在活动中常受到其他各种因素影响失去兴趣或者放弃活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捕捉和挖掘儿童生活中有意义的信息,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素材,赋予物化材料鲜活、生动、真实的意义,寻找中班幼儿的兴趣点所在,使个别化学习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饱含情感的温暖,更好的满足中班幼儿的需要。
案例一:
躲猫猫是中班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喜欢把自己躲起来或者去找躲起来的人,据此我们结合主题《三只熊》的主题,设计了材料《找小熊》:教师事先将每个小熊分别藏在不同的盒子里并放在不同的柜子或是暗箱里,幼儿将所有的小熊从不同的盒子中找到后一一送到相应的图片。幼儿在小熊的过程中要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打开不同的盒子,有系带的,有四周都可以打开的,有一只手扶着一只手打开的,有拧的,有转的等,幼儿除了打开盖子看一看,还可以采用听辨、摇晃等其他方法识别盒子里是否有小熊。幼儿在找小熊过程中目标意识,坚持性等品质都得到了发展。
在本学期中班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探索中,我们首要观察的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从关注孩子需要出发,选择适宜材料,促进孩子发展。
二、关注主题核心价值及呈现序列,寻求支撑点,适时投放材料
作为个别化交流研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现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包括集体教学活动以及个别化活动都要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起先我们只是参考一下书上的点,并没有关注主题呈现的序列,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为将教材上的点转化为材料提供给孩子玩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随着这两个学习大教研的引领,我们逐渐意识到随着主题开展的不断推进,幼儿主题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材料需要逐步的动态的进行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主题的序列性,仔细分析教材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作以及调整。
案例二:《动物花花衣》的材料投放
玩法:
●根据动物的外形轮廓找到相应的影子,粘贴上去。
●根据动物的皮毛特征,将切割下来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不同皮毛拼接上去。
起初我们没有分析教材中黑白彩色皮毛呈现的序列,将黑白、彩色,不同皮毛特征的动物全部提供,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时,出现了对老虎、豹子等彩色皮毛容易混淆,对斑马、老虎等同是条纹状的动物皮毛缺乏归类的现象。经过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主题刚刚开展,幼儿关于动物皮毛的经验不丰富,对动物皮毛特征认识不清楚,随着主题的开展,幼儿的主题经验丰富了,再操作材料对皮毛的分类和认识就得心应手了。
例如《熊的故事》主题的内容要求是: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述故事情节,对物体的大小进行比较和匹配。核心经验:认知方面——比较匹配(大中小,远近)表达方面——爱听故事、愿意表达。我们提供的材料就是将大中小三只熊送到大中小三幢房子里,将所提供的食物、用品、衣物、鞋子、饰品等依据大小分别送给相应的大熊、中熊和小熊,愿意对三只熊说:大/中/小/熊,我送给你大大/不大不小/小小的……
再如:《小兔乖乖》核心价值能力方面——观察小兔(特征、习性)
玩法:让幼儿辨认小兔的明显部位,找找背景图中的小兔,说说小兔藏在哪里了,如“小兔藏在花朵后面,小兔藏在房子里…”把找到的小兔送到它相应的影子上。
个别化学习活动要关注主题开展序列,同时要突出主题,要突出其他主题不具有而该主题所特有的主题核心经验。我们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就要选择具有核心价值的点作为推进幼儿主题经验的支撑点。
三、关注幼儿与材料互动,寻找关键点,适时调整材料
互动是你来我往、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与材料的互动幼儿既要作用与材料,又要从与材料的来往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一份材料是否能够真正对幼儿有推动、发展作用,要从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来看,观察、分析幼儿,找到问题的关键点,适时调整材料,最终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案例三:
幼儿在玩可爱的大熊猫的过程中,要先将熊猫的耳朵、眼睛、四肢涂成黑色然后剪下轮廓进行粘贴,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对中班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幼儿涂色剪贴改为教师提供现成的,画有轮廓的,幼儿涂色等三种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
起初我们提供了操作流程图,意在帮助幼儿了解玩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不看流示意图,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而且结果不影响大熊猫的成形。所以后来我们就将操作流程图改为实物进行呈现。
在关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制约、阻碍孩子发展的关键点,要善于从问题出发及时的调整材料。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多方面,如对活动中存在的亮点、新经验等进行进行观察和关注。
我们认为,追随幼儿与材料互动是将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活动赋予意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漫长积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继续在实践中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