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从教师观察幼儿角色游戏的点出发,通篇讲述交流分享环节的方法:调整高度,有效捕捉;耐心倾听,平等回应;变换提问视角,扩大互动范围;放低心态,共同探讨。俯下身子、耐下性子,以和孩子同样的高度平等地看他们,用他们的角度、他们的心理来解读他们的所作所为,才不会与孩子的亮点失之交臂,我们与孩子之间才能建起座平衡的沟通之桥,从而与孩子共同成长,分享游戏的快乐。
[关键词]游戏分享环节
角色游戏分享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开展的角色游戏进行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次角色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
那么教师如何走近孩子,引导孩子分享游戏中的快乐,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呈现、表述游戏,在与同样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我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总结出以下一些经验:
一、调整高度,有效捕捉
在游戏的观察中,我们要调整观察的高度,“俯下身子”从孩子的高度去关注他们的活动,捕捉到有效的分享点,从而在分享环节进行互动。
例如:点心师在忙着用彩泥造型,留个心眼多点关注,多些沟通,我们很快会知道点心师在开发新品呢:看似几个小小不规则圆形相连的造型,可大有名堂,那叫“毛毛虫饼”……孩子很有创意。如果还原观察的高度,会觉得生活中哪有“毛毛虫饼”啊,孩子应该像生活中的点心师一样做馒头、搓圆子……切换视角去观察、去留意、去询问,我们才不会错过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精彩片断,看那边“美味点心店”的营业员别出心裁在门口设立了“早餐车”,推销刚出炉的“毛毛虫饼”,偶尔还会拎着“打包盒”送货上门……虽然他们的游戏情节都不在老师的预设范围内,但孩子的确是投入在游戏创新中,用自己的方式来加工程序,以获取内心的满足。这就是孩子的游戏,在孩子的视野中游戏就是快乐的玩。他不是有种种限制痛苦的学,从孩子的视野中获取的亮点都是游戏分享中的宝贵素材。
大班第一学期大部分孩子的有意记忆已经发展的不错了,任务意识也初步形成,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高度,用合作的口吻和孩子做个约定:如“下班后带上你制作的新电信,向大家介绍;顺便做个调查,统计一下:有几个小朋友喜欢你的新点心”,要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赏识,孩子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因此在孩子们游戏时,站稳“10分钟”有效的观察,捕捉孩子游戏精彩瞬间,为分享交流环节做准备。
二、耐心倾听,平等回应
在与孩子分享游戏的过程中,有时孩子的表述有些语无伦次、答非所问,但是我们要“耐下性子”去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回应,会使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例如:一次当我问起孩子,你们今天有什么新玩法时,在“银行”工作的孩子站起来,指着自己面前的一堆堆“钱币”(雪花片)说:“我把钱整理整齐了。”整理“钱币”是孩子们早就获得的游戏经验,好多孩子都能驾轻就熟,怎么能算新玩法呢?但是,我切换到孩子的视角,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她是第一次玩“银行”,连忙回应:“哦,你真能干,第一次玩银行就学会了新本领……”从孩子骄傲地连连点头的过程中,我知道我的回应得到了认同,我读懂了孩子的快乐,我的切换成功了。
或许我们怎么也无法明白孩子想表达的内容……不能心急,请“俯下身子”把自己放到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这时我们是孩子的朋友、同龄人,与他们共探讨你想要了解的,问一声,你们听明白了吗?甚至还可以拜孩子为师,向他们请教,孩子会把我们老师当成同伴,与我们解释他们的游戏、分享游戏的快乐。
三、变换提问视角,扩大互动范围
要提高游戏分享的实效性,光靠一对一的师幼互动绝对是行不通的,因为那样,其他孩子作为一个旁观的身份存在,慢慢地会在单一的倾听中丧失耐心,独自游离于分享之外。因此,在设计提问时要多从孩子角度来考虑,要善于变“一对一”为“一对N”的师幼互动,使人人有参与的机会。
例如:猜谜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在分享游戏的时候,我运用猜一猜的方式,引导孩子生生互动,既提高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扩大了互动的范围;又例如:小舞台出现了化妆的游戏情节,在分享的时候,我抓住这个素材来设计提问,引发孩子互动:“你们来猜一猜今天小演员演出前是怎么给自己打扮的?”“猜猜看小演员是怎么化妆的?”“小演员把香水喷在身上的哪些地方呢?”……孩子们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互动、交流,共享了关于“化枚”的经验。从成人的高度看,或许会对上述现象“见怪不怪”,觉得不值一提,然而对于热衷模仿、探索的孩子来说,成人世界中的好多行为他们都跃跃欲试,试图了解。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提问题,看似简单的话题,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尤其是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设计提问,不善言辞的孩子也会在互动中变得滔滔不绝。
四、放低心态,共同探讨
幼儿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站到孩子的高度,就能放低心态,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静心等待;在时机出现的时候,从孩子的角度进行适宜的指导。
例如:在“娃娃家”中爸爸妈妈非常热衷于给吃火锅,每天重复相同的情节,乐此不彼。我们要放下心态,从中了解到:冬天“吃火锅”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所以他们娃娃家的游戏中把“吃火锅”作为头等大事,在不断重复情节中反复体验以往相同生活经验带来的快乐。放下心态,就会在此时暂时淡化关于“吃火锅”的常识性概念,让孩子尽情地体验快乐。然而,孩子终究是会“成熟”起来的,一次游戏分享中,“娃娃家”刚介绍完为“吃火锅”的游戏情节,突然有孩子大声说:“昨天火锅吃过了……“哇,时机来了,我放低心态将“球”抛给其他孩子一起讨论,“如果家里每天吃火锅,你们觉得怎么样?”核子们立即投入讨论中,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娃娃家每天吃一样的菜,很无聊、不好吃,可以更换菜谱。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放低心态,平等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引导孩子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共同讨论才能使孩子的经验获得稳固、清晰的提升。
总之,在适当的时候,俯下身子、耐下性子,以和孩子同样的高度平等地看他们,用他们的角度、他们的心理来解读他们的所作所为,才不会与孩子的亮点失之交臂,我们与孩子之间才能建起座平衡的沟通之桥,从而与孩子共同成长,分享游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