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探索

发布日期:2022-02-28 10:41:30   来源:实验幼儿园-邹晨   点击量:
幼儿时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情绪能力的获得。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认识和了解社会关系及规范,形成社会交往意识,掌握社会交往的能力,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
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用语言、动作、神情的表现创造性地再现社会生活。角色游戏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是幼儿模仿成人世界的途径,但幼儿在游戏中不仅有模仿,还有想象,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尝试。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了解社会角色的职责、规范,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在与同伴交往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社会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提出了角色游戏场地、材料以及教师干预等三个方面的指导策略:
一、合理控制空间密度,科学布局空间结构
在人均面积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降低、社会性交往减少、不适宜的行为增多。但按照幼儿园班级室内活动空间的使用情况来看,除去开展主题活动、排放用具、吃饭等所占的空间,幼儿人均角色游戏空间较小,远远低于社会性发展要求的较理想密度(约2.3平方/人)。但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单位游戏区的活动人数、室内室外活动同时进行等方式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空间密度,促进幼儿与材料、同伴之间的良好互动,引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关于科学布局空间结构,一般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4-5人。这样,按教室面积60平方米、班额25-30人计算,需要设置6-7个活动区为宜。
二、适宜投放游戏材料,实现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
在角色游戏区中,幼儿积极主动地游戏,获得各种有益社会经验,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发展亲社会行为。因此游戏材料的选择对于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非常关键。
1.满足游戏主题和内容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认识发展水平和角色游戏水平都有所不同,要发挥好角色游戏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能在原有基础上促进其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角色游戏主题。
中班幼儿有一定的社会性经验,对社会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角色游戏主题可以加强各情境之间的联系,为幼儿创设一个逼真的“小社会”,满足幼儿的社交需求,可以把选择游戏主题、丰富游戏内容、制定游戏规则等主动权更多地下放给幼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2.有效投放游戏材料
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游戏材料、同伴的互动实现的,游戏材料能引导幼儿的游戏方向,丰富幼儿的游戏行为。合理、有效地投放游戏材料,适时、及时地添加幼儿需要的游戏材料能支持幼儿社会行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同样要依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对中班幼儿投放的角色游戏材料,在丰富性的基础上应注重多样性,在投放实物的同时可以适当提供低结构材料,可以丰富幼儿的交往行为,满足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行为。到中班后期,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自主开展角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的游戏想法、语言交流、交往行为不受游戏材料的局限,应为他们提供更多低结构材料,以满足其交往行为丰富发展的需求,如“材料超市”投放各种生活材料:棉花、纱布、细线、瓶盖等;自然物:树枝、贝壳、羽毛、鹅卵石等等,有了这些材料,幼儿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游戏主题与情节,从而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的时机。在这过程中幼儿的社交语言、行为都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提高设置游戏水平,转变角色游戏干预方式 
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导的活动,但教师的干预也不可缺。在观察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角色游戏进行干预,一般是在以下几个情况之下:幼儿违纪、幼儿主动报告、幼儿无法继续活动、幼儿无法活动主动要求帮助。由此可见,当前教师角色游戏中观察的重点在于活动是否能够正常进行,而不是观察幼儿游戏水平、互动状况、环境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等,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师可通过以下2个途径转变以往的游戏干预方式:
1.适时介入,指导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 
要有效利用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教师指导是关键。首先,教师应学会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基于专业知识对是否需要教师指导和如何进行指导进行正确的判断。错误的指导非但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能还会阻碍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应先观察幼儿的角色游戏行为,通过观察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对话、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的游戏兴趣等游戏开展的情况来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当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且无法自己解决、游戏内容陷入贫乏或简单重复、游戏出现幼儿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时,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介入指导。教师介入指导的方式有很多,应根据幼儿的特点、游戏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
比如,当幼儿在娃娃家只是抱着娃娃无所事事时,教师可以采取平行示范,也抱着娃娃在幼儿身边示范如何照顾娃娃,并通过“宝宝饿了,要给宝宝喂点东西”、“天凉了,给宝宝加件衣服吧”等语言提示幼儿。在理发店游戏中,当“理发师”和“顾客”在嬉笑打闹时,教师可以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通过示范、提问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可以假扮“顾客”跟“理发师”说“我要烫一头漂亮的头发,你现在可以帮我做吗?”,同时对另一位“顾客”说“你也是来做头发吗?你想理发还是烫发呀?”,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又回到游戏中,继续进行角色游戏。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指导,都应以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意图,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为指导目的,坚持正确的指导目的才能确保教师的有效指导。 
2.及时评价,强化幼儿的社会行为 
讲评、评价能帮助幼儿梳理总结经验,促进幼儿的认识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讲评总结的环节,提出游戏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幼儿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游戏存在的不足,引发幼儿的思考、讨论,启发幼儿问题解决的思路,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建立规则,总结亲社会行为的经验。
为了有效发挥讲评的作用,讲评不仅局限于游戏结束后的集体讲评,还可以在游戏过程中适时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出评价,或者针对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评价,及时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总结提升经验。
比如,在超市的几名“营业员”开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招揽了很多客人,这时老师可以扮演超市“老板”来巡视工作,对几名“营业员”的工作表现提出表扬,而且表扬应具体明确,让幼儿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好的,知道自己具有哪些能力,如“乐乐想出了买一送一的好办法吸引了很多客人,明明招呼客人非常热情,红红很耐心地给客人介绍商品,你们今天都是非常优秀的员工”。讲评、评价能让幼儿看到自己游戏行为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幼儿在之后的角色游戏或社会生活中对自己类似的行为和表现做出调节。 
亲社会行为对幼儿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作用,社会性发展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能力的获得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角色游戏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将成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尽情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展开交往,以他们的理解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沟通中习得社会规则、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其中的分享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还会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