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敢说 能说 会说 ——怎样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发布日期:2025-05-23 09:20:37   来源:实验幼儿园-邹晨   点击量: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是影响教研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有了积极性,才能有研究、探索的主动性、自觉性,教研工作才能深入,教研质量才能提高。以我们的一次实践研讨活动“大班小图书阅读活动的优化”为例,我们来说说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可采用了什么方法,帮助见习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为敢说、能说、会说的教研活动主人。
      小黄老师是一位见习教师,平时虚心好学、工作踏实。她和很多见习教师一样,对于实践观摩研讨活动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样的实践观摩时她们喜欢的形式,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有直接的帮助;恨是因为观摩过后要研讨,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又怕说的不对大家笑话。在“大班小图书阅读活动的优化”的实践研讨活动中,为了使研讨活动更具目的性和实效性,我们预设了观摩思考题,有了思考的重点大家观摩时更具有针对性,也便于研讨时大家有话可以说。讨论时,小黄老师又紧张羞涩起来,因为我们有意识的将见习教师和指导教师分在一组,指导教师发现后小黄耳语了几句,边说边指着小黄老师填写的满满的听课记录纸,于是小黄老师大胆开口了:“活动开始老师用了封面阅读方法,用多媒体效果来吸引孩子,很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活动中老师说到躲雨、滑冰时都渗透了安全教育、生活教育,很自然……”小黄老师的发言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骨干教师及时进行回应提升,肯定见习教师的一些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中拓展的内容是否适宜还要看获得中孩子的需求。”尝到甜头的小黄老师也不再胆怯,活动中的发言更积极了。
幼儿园教研活动直接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疑难确定课题及教育内容、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幼教工作能依科学规律进行,减少盲目性与主观随意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幼儿园见习教师是一支庞大的新生力量,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水平。组织好见习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利于见习教师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解惑和收获,促使教师进一步地去研究,从而提高见习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可以抓住教研活动前、中、后三个维度,帮助见习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敢说、能说、会说,逐步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前——精心准备
  见习教师要通过教研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就必须认真对待,充分做好活动准备。
1.明确教研主题。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研讨命题一定做到心中有数:是哪一类的问题?结合实践怎样分析?自己有哪些疑虑……。就如案例中提到的,现场观摩前我们就已经拿到了思考题,明确教研的主题,便于准备。
2.寻求理论支持。见习教师要学会根据思考内容寻求相关理论支持,如翻阅《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等文本内容、主动与园内教师进行讨论等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真正结合,从而为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发言组织相关素材。
3.梳理记录发表内容。每次教研活动前,见习教师要善于将教研活动中将要发表的意见或观点进行梳理并记录下来,必要时也可以将要发表的意见事先写在笔记本上,一方面可为自己壮胆,另一方面也能为积极参与教研做好准备。
    二、活动中——思维碰撞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有时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甚至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所以见习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以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1.仔细聆听教师的见解和建议。首先要听懂主持人的重要信息;其次要听清教师们的发言。听听大家的理解有何不同,有些老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是否有助于点开自己的“疑点”。最后还要思考谁的观点更科学,更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2.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见习教师要勇于在教研活动中发表想法,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明朗化;有疑惑也要适时地提出来,并积极参与讨论。大家面对面地讨论、交流能更直接弄清问题的实质,从而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而对症下药。
    三、活动后——总结实践
通过教研活动,见习教师想真正要内化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需不断实践和总结。
1.适时总结提炼。见习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虽然获得了许多新观念和新认识,但还需进行及时的梳理,理清自己的思路,结合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总结,提炼出有益的心得。
2.投身教育实践。见习教师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的教育方法,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力才能不断提升。
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新知,交流经验的机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的组织,不仅让教师领略了新知识,观摩了新课程,而且拓展了新视野,获得了新感受,起到了引领、示范、传承的作用,对于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