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娃娃家游戏材料的提供 钱翠美
【摘要】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娃娃家”是最熟悉的,也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吃饭、睡觉、哄娃娃等,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成为爸爸、妈妈照顾孩子,像他们的爸爸和妈妈那样做,因此娃娃家游戏在小班角色游戏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重点阐述了小班娃娃家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支持,如:提供适当的形象性材料、共同收集需要的游戏材料、逐步添加半成品的材料、注重过程性评价等,从而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新旧材料的提供要保持适当的动态性的1:3比例;半成品、成品的材料提供也要根据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比例;对已经破损的材料要及时取出处理,保证材料使用时的安全性。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观察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关键词】小班 娃娃家 游戏材料
马卡连柯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正说明了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活动的物质支柱,是游戏活动正常开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娃娃家游戏内容是最熟悉的,这也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吃饭、睡觉等,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成为爸爸妈妈照顾孩子,像他们的爸爸妈妈那样做,因此娃娃家游戏在小班角色游戏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利用好选择材料、摆弄材料、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过程?如何投放游戏材料促进小班孩子的发展呢?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小班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易受外界环境、玩具材料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此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科学、适时、恰当的观察与游戏材料的支持对小班幼儿的游戏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提供适当的形象性材料,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兴趣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玩具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具体事物的制约,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的环境刺激。
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首先给“娃娃家”提供的是角色扮演所必须的材料是:娃娃——激发孩子扮爸爸、妈妈的愿望;装扮物——激发孩子装扮自己扮演角色的兴趣。然后再投放生活化的操作材料,如:自制的电视机、大衣柜、洗衣机、冰箱、煤气灶、家具、餐具等,这些自制的用具都很逼真,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孩子操作起来很方便。于是,他们也从一开始的满足于装扮角自己,逐步出现了与角色相适应的语言和动作。
小班孩子喜欢玩娃娃家,但是游戏内容、角色行为比较单一,正处于从独自游戏逐步发展到共同游戏的关键期,所以在娃娃家游戏中,给孩子提供的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稍多些,玩具的体积要大些,颜色要鲜艳些,现成的玩具也可多一些,使孩子见了这些玩具就产生对游戏的强烈愿望。
二、共同收集需要的游戏材料,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游戏材料的投放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盲目的提供游戏材料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游戏中的新需要,以及游戏活动中新的游戏情节的产生与发展,善于采用不同的途径收集游戏材料,使游戏材料的收集也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首先,要学会做收集材料的有心人。废弃的、闲置的物品可以收集起来,孩子的日用品也是好材料,每个孩子生活中的废旧物也能及时收藏。娃娃家的百宝箱就是一个大家随时收集材料、再利用材料的好办法。
其次,要善于和孩子共同收集材料。例如有一次,娃娃家的“妈妈”对“爸爸”说:“我要出去买点菜,你看好宝宝。”可是这时我们班游戏材料区并没有提供这一类材料,“妈妈”走出家在外面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当然是空着手回来的),“爸爸”问:“你买的什么菜呀?”“这是鱼,这是西瓜”……。看到这些情景教师的心被震撼了。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讨论开了“娃娃家需要哪些菜?”大家觉得可以做一些包子、饺子、青菜、萝卜、鱼、虾等等,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制作菜肴,整个加工制作过程都有孩子参与。还包括我们娃娃家游戏中的电话机、晾衣架、水龙头等,都是孩子用结构材料进行初步造型、教师再加工自制形成的。像这样材料的准备过程让孩子参与进来,不但加深孩子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而且让孩子了解一些材料的制作过程,体验制作材料的辛苦,他们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会更加爱惜,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要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再次,要注重发动家长参与收集材料。如,我们将家长分成小组,分批分时间段来参观孩子的游戏,发现自己参与游戏材料收集制作的成果,也鼓励家长参与讨论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如:娃娃家游戏中需要的炉子、碗筷等都是家长带来的家中闲置物品。又如:娃娃家的煤气灶提供的是平滑的,操作时锅子不平稳,也是家长和孩子在家中运用废纸板做成灶眼,促进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家庭资源对游戏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有了家长的积极参与使得我们的游戏材料更加丰富。当然教师还要善于将家长收集来的材料归类,对暂时用不上的材料先收入百宝箱,适当时候再投放到游戏中。
总之,千万不要以为收集材料是老师的事,或者说小班孩子无法参与材料的制作,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教师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孩子的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三、逐步添加半成品的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行为
材料是诱发游戏兴趣和游戏内容的源泉。他们的游戏反映着现实的生活,通过各种材料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给幼儿准备大量的废旧物和自然物,充实游戏内容,充分发展幼儿想象和创造力。
小班期初,由于孩子想象力还不够丰富,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真实程度很高、很形象,如:小摇篮、花被子、奶瓶、尿布和形象的小餐具等,易于孩子开展游戏。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又逐步提供一些真实程度稍低的物品替代部分所需品,如:用纸板床、饮料杯、自制煤气灶、碎布条扥分别替代了小摇篮、奶瓶、尿布、食品等,这一类多功能替代的材料给孩子们的自由发挥创造了机会,他们也非常乐于对其进行创造,有利于其想象力的发展,从而丰富他们的游戏行为。
例如在娃娃家的材料区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布料,这些在成人的眼里看似无用的东西,到了孩子们的手上却大有用途。妈妈把花布夹在头发上,立刻变成了漂亮的头巾;把花布铺在娃娃家的桌子上,成了美丽的台布;把花布裹在娃娃的身上,又成了娃娃的小被子;爸爸把花布披在身上,成了漂亮的斗篷……
还有像班级中的游戏材料,如雪花片、插塑、链条等都能作为可替代材料,如在娃娃家中,雪花片也会有不同的用途:用来做娃娃家中的饭、菜,娃娃戴的花环,小碗等等……另外,彩色的皱纹纸、毛线、彩泥也是小班孩子很喜欢的半成品游戏材料,甚至大自然中的材料,如花、草、石子、树叶等都是孩子喜爱的。半成品材料的逐步增添,能有效丰富孩子的游戏行为,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也将会更自主的。
当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孩子对游戏材料的态度,及时增添游戏情节发展所需的材料和删减或更换已经没有游戏价值的材料,保证游戏材料的新鲜感和情境化。
四、注重过程性评价,帮助幼儿建立使用材料的规则
小班孩子在使用、收放游戏材料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能把游戏材料收放整齐,有的孩子则习惯吧玩具、材料往地上一扔就跑……
我们针对小班孩子喜欢模仿这一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作用,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向同伴学习怎样使用材料,掌握初步的游戏规则,如材料的摆放和整理等。这样做既爱护了游戏材料,同时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娃娃家游戏结束后我们一起探讨欢欢家和乐乐家材料收放的快慢问题,什么原因使有的家材料收得很快,而有的家材料收起来很费事。大家通过情景再现发现,拿了很多材料的娃娃家在游戏结束后收拾起来很麻烦、收放速度又慢,而那些需要什么材料才拿,或不用的材料及时送回家的娃娃家在最后游戏结束后收拾起来就方便、收放时也会又快又干净。于是大家有了娃娃家取放材料的规则:需要的拿,不需要的及时送回去。这样的规则有利于大家的游戏,又来自于孩子的需要,所以他们也会很自觉地遵守自己的游戏规则。
我们要知道游戏是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也是自主的,但同时也必须是有规则的,这种规则只有来自孩子本身才会被他们接受和遵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愿望,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就说游戏结束时,教师与孩子的共同讲评,是对他们活动的认可,孩子通过参与评价,可以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使其他人有学习的榜样,这样对游戏材料使用的常规建立极为有利。
上述四个方面我们介绍了小班娃娃家游戏材料投放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除此之外我们觉得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旧材料的提供要保持适当的动态性的1:3比例;
2.半成品、成品的材料提供也要根据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比例;
3.对已经破损的材料要及时取出处理,保证材料使用时的安全性。
4.一定要充分观察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来自于动作,应安排具体的材料让幼儿去动手操作,让儿童在主动的活动中去建构知识。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幼儿游戏活动,通过我们的支持,游戏就能够活起来,顺利发展。因此,合理提供游戏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仅得到了快乐,而且学会了与同伴相处,学会了辨别是非,学会了怎样去对待别人,学会了很多……同时,也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家”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曹丽莉.对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9:80-81
[2]师远贤.浅析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
[3]朱芳.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指导[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8,1:17-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5]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