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喜欢静下心来看娃娃家的游戏。原因之一,在这个主题里,我总能看到幼儿模仿成人的各种生活,特别是一些他们经历过的热闹场面,他们兴趣盎然的演绎着生活中经历过的“大事件”。原因之二,在这个主题里,我能充分感受到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以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如何在娃娃家这一主题的游戏里让孩子的游戏水平获得提高,通过一年的小班娃娃家的游戏观察和反思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隐形的环境帮助幼儿开展游戏
“如何让孩子让孩子喜欢娃娃家游戏?如何让孩子了解怎么玩娃娃家游戏?家里应该做些什么?……”这些都是刚开始我们对幼儿开展娃娃游戏困惑,而在孩子不断的游戏中,我们也对娃娃家环境有了不断地认识。
1.适宜的材料吸引幼儿兴趣
小班初期的幼儿大都都是平行游戏,而娃娃家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主题。所以在刚开始的游戏创设中,我们有“乐乐家”和“晶晶家”两个娃娃家。可以经过一段游戏时间后,我发现孩子总喜欢乐乐家玩,喜欢去晶晶家的孩子寥寥无几。孩子们喜欢在坐在乐乐家的小沙发上,喜欢乐乐家的电脑。于是我走进了乐乐家和晶晶家,仔细得对比了这两个“家”的不同。原来乐乐家有仿真的娃娃,有温馨客厅。对于小班的孩子而言,他们更喜欢自然、温馨、逼真的娃娃家游戏环境,喜欢真正“家”的感觉,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自然而然地融入家庭角色中、融入到游戏之中。于是,我们马上对晶晶家进行调整,给晶晶家安置了娃娃的小摇篮、替娃娃做了漂亮的衣服,并在卧室铺上地毯,可爱的床头柜并投放幼儿喜欢捏糖糖等材料,不久之后晶晶家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2.根据幼儿需要调整材料
在游戏开始之初,出现的普遍的问题是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娃娃家的锅子、铲子、碗等洒落的到处都是。在投放玩具时,因为我们考虑到对于小班的孩子避免争抢玩具,投放的材料应该越多越好。可是到最后还是会有这样的问题呢?通过反思之后,我发现原来并不是玩具越多越好,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不断吸引孩子游戏的兴趣。当孩子出现了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孩子继续游戏的愿望。所以,我们对材料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提供种类少数量多,并且按照幼儿的需求进行材料的投放。同时我也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更新娃娃家的材料,比如在刚开学初,根据娃娃家的主题开展,创设了整理爸爸妈妈的衣服,给鞋子分分类。而进入冬天,我们又将吃火锅的相关材料投放到娃娃家。我们发现班中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差,有的不会脱、拎自己的裤子,因此我们在娃娃家中投放了很多锻炼幼儿生活技能和动作技能的材料。例如:夹、扣、穿、摇、推、拧等等的材料,所以我们将生活中的材料投放了进去,一方面激起幼儿游戏的欲望,另一方面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自身生活自理能力。
二、合理的介入推动游戏的情节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但是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活动。
1.选择适宜时机进入幼儿游戏
看到小朋友们都选择了自己的喜欢的游戏,玲玲不知道要玩些什么,只是看着其他小朋友。她看了看理发店,又看了看娃娃家,还是没有要去的样子。玲玲在我们班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不太愿意和老师以及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感情。她不断地去观察其他小朋友,但又不愿走进去,可能因为她不够自信,害怕被小朋友拒绝。玲玲想了很久还是没有决定要玩什么游戏。于是,我上前问玲玲。“玲玲,今天你想去哪里玩呢?”玲玲摇了摇头。“那我们一起来做客人,好吗?”于是我和玲玲一起高高兴兴得去乐乐家做客。
可能许多老师会以命令式的口吻告诉幼儿应该去什么、要去做什么。然而往往这样的方式孩子是不喜欢也是不愿意接受的。在案例中,我并没有教师要指导幼儿游戏,这时我并没有介入让她去做什么,而是先让她自己想想,给她一段时间自己思考,希望她能够自己做选择,当她久久徘徊时,我进行了介入,以同伴式的口吻和她一起参与到了游戏之中。
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首先要观察幼儿,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恰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的帮助。而在介入时,教师也应该找准时机,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2.选择适宜的时机退出幼儿的游戏
一次游戏中,凌艺扮演的是妈妈的角色,她自言自语到:“我要开始烧饭啦。”可是只有锅子,她摇了摇锅子觉得真没劲,失去了游戏的乐趣,接着她开始走来走去无所事事。“我们去百宝箱找找有没有东西烧好吗?”我向她提议道。于是她兴高采烈地找到了百宝箱,凌艺先找到积木,结果发现太大根本放不进碗里,后来又找到吸管,可是吸管太长……我在旁边观察了好久,看着她一次次的兴趣盎然的尝试,然后又否定。最后她找到了雪花片,这次她兴高采烈地烧起了饭,接着又给娃娃过了一个生日。
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当幼儿游戏时出现一些困难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介入,但教师也要学会适时的退出,不影响幼儿自主活动。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在整个游戏指导过程中,教师是在不断的转换着自己的角色,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当孩子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孩子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
三、适时的分享提升游戏经验
1.游戏前的回忆经验
刚开始的娃娃家游戏,很容易出现幼儿各管各的玩,他们之间是没有语言的交流的,但是随着游戏的不断开展,幼儿在娃娃家的主要活动除了操作游戏材料之外,还应该逐步发展与同伴简单的言语沟通以及与同伴合作交往。
比如刚开始我们班的孩子总是把娃娃家的宝宝老扔在地上,或者放在桌子上。于是在活动前引导孩子回忆原有经验:爸爸妈妈是怎么样照顾宝宝的?宝宝躺在地上和桌子上的感觉是怎样的?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了拍娃娃、把娃娃放床上、给娃娃洗脸、穿衣服动作都要轻着点,小娃娃才会舒服和快乐。
这时就应该引导幼儿回忆和拓展家庭生活及周围生活的一些相关经验,在游戏活动前通过调动幼儿记忆的复活,逐步恢复、清晰和再现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周围人的交往方式等,为幼儿在娃娃家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2.游戏后的分享交流
如何帮助幼儿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游戏结束时的分享交流活动就显得很重要了。引导幼儿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这种游戏分享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是个体经验转换为集体经验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游戏时的真实想法及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结束之后,我往往会向幼儿提问:“今天你扮演了谁?做了些什么事情?”情景讲述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其他幼儿丰富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有的时候我也会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让幼儿成为游戏讲评的主人,使游戏得到提升。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游戏的本质也就是愉悦。在游戏中,幼儿快乐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无拘无束地反应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娃娃家中幼儿的游戏表现对于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反思调整自己的游戏环境以及教育行为,不仅让孩子获得快乐体验,同时也促使了自己在游戏方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