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懿先生说:“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才是真正的儿童书。”“绘本”具有贴近孩子生活,具有艺术性、文学性、文字和图画和谐共处等特点,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能唤起幼儿阅读的欲望,对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纯洁心灵”的成长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时,应准确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情感价值,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关系,引导幼儿在欣赏绘本美的意境、语言的基础上,去揣摩、体会作品中主人公行为背后的积极情感,感悟角色之间的美好关系,萌生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以及迁移、仿效的愿望,达到了审美体验与情感熏陶的较好统一。
我们结合园本课程的实践研讨,探讨如何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注重对幼儿情感的熏陶,帮助幼儿去感受爱、学习爱,并向他人表达爱,让幼儿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
一、选析绘本,注重情感的共鸣
绘本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人世间各种复杂情感体验的世界。当我们观察孩子阅读绘本的情绪表现时,孩子的情感世界竟是那样敏感而丰富。同时,故事本身或诙谐、或幽默、或惊险、或温馨、或悲哀的情节,也引起孩子情绪情感的激荡。我们要重视选择和分析绘本,能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特征,选择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的,能给幼儿积极的情感引导的绘本进行阅读,帮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感,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1.选材料,凸情感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他们既体验着阅读本身带给他们的快乐,也感受着绘本故事中人物的各种情感变化。
如:绘本《快出来快出来》正好是以图画为主,字符少,绘本中的动物形象是宝宝熟悉且非常喜欢的小白兔、小鸭子、小青蛙、大象等动物,书中画面清晰、情节简单且富有童趣,符合托班宝宝阅读的特点,更能让宝宝热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和绘本中的动物朋友做着快乐的游戏,这本绘本使宝宝的爱阅读情感得以凸显。
如:《老鼠妈妈的礼物》正是讲述了小动物们收到老鼠妈妈的礼物时的快乐故事,故事中融合了小动物猜礼物的有趣情节。孩子在收到礼物时,礼物总能给孩子神秘和惊喜,因此孩子在收到礼物时,会和活动中的小动物一样,孩子能感受猜礼物的有趣、收礼物的快乐。
又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与我们熟悉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完全不同。作者另辟新意,从“当事人”大灰狼的视角,向人们迫切地解释事情“真实”的情况。那只残暴的可怕的狼不见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狼,臭名昭著的狼要洗去自己身上的罪名,他说他被冤枉了,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这样一个故事让孩子们打破了以往对大灰狼的印象,教师将“尝试用宽容的心情理解故事情节”作为情感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教师在活动中采用多种手段来渗透情感目标。
所以说选择和分析绘本是很重要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融入绘本,要能站在幼儿的角度首先与绘本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
2.选画面,重观察
绘本是用文字和图画共同传递故事内容的,图画不仅仅是辅助文字的作用,他们之间其实是一种平衡关系,所以绘本的内容才那么迷人。
比如:有一些绘本是没有文字的,全靠画面传递着内容,就像绘本《快出来快出来》,不仅颜色艳丽,并且每一页上角色单一,色彩唯一,最少程度的减少了复杂画面对于托班宝宝的影响。这也正好符合了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颜色鲜艳的画面更能冲击孩子的视觉。所以每一页画面孩子都非常喜欢,也激发了宝宝阅读的兴趣。
又如:绘本《你很快就会长高》中,对于相关情节的画面老师进行了处理,将几幅画面归类于一页画面里面,不仅提高了幼儿阅读一页多幅讲述故事情节的能力,而且在视觉上面更有冲击力,更能让幼儿意识到绘本故事中所体现的情感: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
再说《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大灰狼阿力来到猪老大、猪老二、猪老三家借糖发生的事情是属于情节重复的,老师从大班孩子的阅读特点出发对画面进行了处理,猪老大家是逐页解读完整讲述,而后猪老二和猪老三家的画面就逐渐减少,引发大班孩子进行观察、猜测和归纳、表述,有一定的挑战,也不断加深了孩子在情感方面的感受。
可见,画面的处理、观察、发现,都是与孩子情感的体验息息相关的,孩子们在观察理解故事的同时也同样体验着其中的情感。
3.选内容,重经验
在阅读活动中,幼儿通过认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形象、了解故事事件、明确故事发生的场景,从而在逐步理解故事的情节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所以在选析绘本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幼儿对绘本有感性经验,如果内容是幼儿经历过的,就可以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扩大幼儿的其它经验。
如:在《老鼠妈妈的礼物》中,教师选取了一只穿着围兜的老鼠妈妈,现实生活中妈妈也是戴着围兜,给宝宝烧饭、烧菜,与孩子生活经验相融合的故事情境就展现了。幼儿在阅读绘本时往往会全心投入,会与绘本中喜欢的角色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并把自己融入其中去体验主人公所体验到的情感的快乐,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也能在阅读中能获得心灵的滋润。
又如:绘本《快出来快出来》的封面就是孩子喜欢的动物形象,孩子一看就特别喜欢,能激发孩子对里面内容的猜测,唤起了孩子想看的欲望。“是谁藏在里面呀?快出来快出来!” 整本书里只有这一个句式,结构稳定且不断反复,这种句式在生活游戏中很常用,小年龄宝宝看着画面,听着故事很容易理解,而且宝宝也非常愿意复述,孩子通过看绘本,体验到和同伴老师一起阅读的乐趣。
当然,对于小年龄的幼儿,选择一般都是与孩子生活经验相关、相符合的绘本内容;而对于大年龄的孩子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幼儿原有经验有冲突的一些内容,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又如《狼该不该杀》、《我的幸运的一天》等绘本,其中的经验与孩子已有的经验有矛盾,也能唤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阅读绘本,引发情感的内化
绘本故事对孩子情感的熏陶是在“阅读”的前提下完成的,因为优秀的绘本作品无不充满着欢快明朗的色调,充满着儿童情趣,“阅读”可以使孩子的心浸润在快乐中,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引发情感的内化。
1.以境激情
情境是指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创设的情感氛围。阅读活动的教学情境往往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具有激发幼儿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师入境入情,带给幼儿的心动情发,就能使幼儿与故事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的内化。
如:托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把教育环境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与游戏情景相结合,在一种生活化、情景化的环境中与其产生互动,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如: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收礼物是他们最熟悉也最高兴的事情,《老鼠妈妈的礼物》的情节线就是“认识鼠妈妈——猜动物——猜礼物——送礼物”,幼儿通过阅读这一系列的情节发展、情节推进、情节变化。而在《快出来 快出来》的活动中,老师把故事书变成了一本大大的可以操作移动的大图书,不但激发了宝宝的阅读兴趣,也吸引了宝宝与之进行互动:孩子们开心地和动物朋友做游戏,一起在大图书上找一找、说一说、玩一玩,充分沉浸在故事情境中,使情感在阅读中得以激发。
除了小年龄孩子的真实故事情境外,大年龄的孩子在阅读活动中的语言情境也是非常适用的一种方式。如在《你很快就会长高》中,教师为幼儿创设语言情景吸引幼儿情感迁移“阿力有个幸福的家,有疼爱他的爸爸、妈妈和姐姐。可是他还是不开心,他觉得自己太矮了,整天都想着一件事,猜猜他在想什么?”通过引导幼儿根据角色所处情景,设身处地地体验从故事中迁移出来的情感。又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老师也以语言引导孩子沉浸在小猪记者的情境中,发表自己对“阿力去三只小猪家借糖”的看法,并更深刻的体验——内化“用宽容之心对待他人”的情感。
2.以惑引情
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阅读活动是一种伴随着特有的情绪体验的理解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惑”引发幼儿在体验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形象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情感。
如:在《快出来快出来》这个活动中,当老师抛出问题:“是谁藏在里面呢?还有什么动物朋友是白白的呢?……”孩子们开心的互动起来:“鸽子是白白的;大白鹅是白白的;还有小白兔是白白的……”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积极,大胆的表述自己的猜想,然后他们又会进行推断,有强烈的验证需求。当老师翻出答案,请出动物朋友时,猜对的孩子体验了成功感,更加激起了孩子阅读的热情。《老鼠妈妈的礼物》中猜动物、猜礼物的环节可以说与此同出一辙。我们可以看到:托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孩子们在一起相处融洽,阅读活动就变得更加愉快,也使孩子更真切的感受到绘本中的情感。
对于中大班的孩子老师在设疑的时候更注重层次性和挑战性。如《你很快就会长高》中,“阿力和什么烦恼?”“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呢?”“阿力不开心的时候做了什么事让自己高兴起来?你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做什么事让自己变得开心呢?”孩子们通过自由交流,大胆表述,把故事中做快乐的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引发了孩子的情感内化,对作品的情感有了进一步地理解。又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大灰狼打了个喷嚏就吹倒了小猪的房子压死了小猪,这到底是谁的错呢?”“对于小猪和大灰狼阿力你有什么建议呢?”这个“惑”引领着孩子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且从他们的答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大灰狼的认识从原来凶恶的、让人讨厌的已经转变了,不再认为完全是大灰狼的错,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大灰狼,这样的设疑也为目标的达成跨出了一小步,引发了“宽容”的情感的内化。
三、体验绘本,促进情感的迁移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在我们的绘本阅读活动中可以说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角色身份的转换、幼儿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为此动情、为此感到快乐,这个过程也是孩子与作品以及作品中的角色心灵相互沟通情感相互交融共鸣的过程。
如:《你很快就会长高》的活动中,孩子们就随着故事情节扮演者爸爸、妈妈、姐姐,安慰着想长高的小阿力。又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这个活动中前后两次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这两次角色扮演也从两个角度落实了情感目标,促进了幼儿的情感迁移。比如幼儿模仿阿力去猪老二家借糖的情景,孩子们自己扮演大灰狼和猪老二进行对话,亲身感受了此时的大灰狼是多么的彬彬有礼非常的绅士,从而从情感上为接下来不小心造成的后果做了一个铺垫;而第二次的角色体验,老师则引导幼儿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即“记者”的立场来说说说这件事的看法。通过“如果我是小记者……”引导幼儿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之前片面认为大灰狼的可恶的,而是对大灰狼阿力和小猪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角色扮演其实就会从“本我——他我”的一个过程,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的情感却是从“他我(角色)——本我(自身)”的迁移的过程,自然对情感的感悟、理解更深刻了。
2.游戏体验
绘本阅读是用图画与文字来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儿童读物,具有以画传情的特点。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互动小游戏的运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让阅读生动并且有效。游戏能调控活动氛围,为幼儿走入故事情境、迁移情感做铺垫。
如:在《老鼠妈妈的礼物》活动中设计了猜礼物环节,教师以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不用眼睛看就能猜到盒子里装了什么礼物?”孩子们纷纷来到老师这里尝试用小手摸一摸猜出盒子里的是什么礼物,可是好像光凭一种办法还不行,孩子们又开始尝试用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的办法。经过孩子们一阵热烈的尝试,终于凭着触觉、嗅觉、听觉的本领猜出盒子里的礼物究竟是什么。现场气氛一下子沸腾,孩子们都为自己的努力而高兴,比起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平白的说教来得自然和轻松。
如:《快出来快出来》活动中,我们发现一组组好听的象声词、充满趣味的颜色和形状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有趣的游戏。在活动中,老师以游戏的形式将色彩变化和故事情节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不仅认知和经验得到了拓展,更体验到了看看、猜猜、玩玩的乐趣。
又如:《你很快就会长高》中“高个子矮个子”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亲身体验到:矮个子过小门很方便,高个子碰小铃很方便。有了这样的直接体验,就能够帮助中班幼儿通过实践分辨,事物是有两面性的,高个子有高个子的好处,矮个子有矮个子的好处。
通过游戏体验的手段可以调动幼儿情感的体验和迁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游戏是为目标服务的,在游戏时需调控游戏氛围,使其活而不乱,动静有序;为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宜采用集体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并在游戏中关注每个幼儿的反应。
绘本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感知生活的平台,是打开孩子心扉的一把钥匙,让孩子有了认识世界的窗口。绘本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了快乐的童年。在不断的实践研讨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幼儿的情感反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最好的活动设计和指导过程,应该是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产生的主体反应,抓住个别幼儿的真实情绪变化、体验的表达,因势利导,弥散情绪气氛,波及整个集体,使幼儿受到感染和影响,再通过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让这种体验印入更多幼儿的脑海中,成为他们的感受经验。当然情感的发展包含很多方面,下学期我们可以结合课题研讨从“爱的情感”教育这方面进行更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艳梅 汪海龙 刘颖红.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N].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潘月娟.关注幼儿情绪发展(二).情绪——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最初方式——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3,(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解读[S].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彭懿.绘本:阅读与经典[M],21世纪出版社.
[6]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