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潮
一、幼儿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自己参与和建构的生活世界,也是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的过程。角色游戏源于生活,是适合幼儿生活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角色游戏中生成无处不在,是幼儿生成的“主战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虚拟的游戏情境中模拟周围生活 ,建构自己的世界。而幼儿是社会群体中的人,通过体验与理解成人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不断在游戏中进行转化、迁移,且将不断改造的经验建构自己的游戏生活,具有无穷无尽生成的空间。因而,教师如何正确地观察、支持、回应幼儿的生成活动,其策略运用对幼儿游戏发展的成功与衰败有何影响呢?
二、游戏进行时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的角色游戏中我们更多地投放一些低结构、易于幼儿搬弄的材料,如栅栏、纸箱、屏风、布料、塑料瓶等。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激发了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想象,他们自己建构、自己创想喜欢的角色游戏主题,创设自己喜爱的主题环境,孩子们的“游戏世界”更大了,游戏互动方式更为广泛,因此游戏中的故事也更为精彩纷呈。
片段一:
今天,孩子们一听“上班啦!”便尽情地玩开了。他们开始搬动着各自需要的材料,有的独自、有的合作,布置摆弄着自己喜爱的环境。而有一块空间更是热闹,几个女孩儿在那里拉屏风的拉屏风、摆桌子的摆桌子、铺桌布的铺桌布,不一会儿这里像储藏室一样堆放着各种材料,她们时不时地还跑进跑出取他们各自所需的材料。看着,忙碌而凌乱的环境,我开始产生矛盾:此时,我该不该介入孩子的游戏?我介入了会不会干扰他们的游戏?我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他们才更易接受呢?
我思考了片刻,选择继续旁观等待。“宠物店里这里东西太多了,这个不能放这儿!”我心想:“哦,原来这是一个宠物店。”萱萱开始发出声响。接着,她开始把多余的材料搬走。“不行吗,这是我要的。”苒苒抢回被企图搬走的材料。 “这里已经很多很多东西了,人都走不进了。”“可是,这个我们用来做宠物洗澡间的。” 于是乎,两个孩子开始了各自一词的争执。两个人继续僵持了一会儿,可歆过来发声了:“我们可以把洗澡间和宠物间分开来啊,让我们宠物店的地方大一点。”可歆的话一下子点醒了两个当事者,她们三人立马开始重新布局宠物店。就这样,他们几人开始合力布置着她们的店。萱萱用一个长长的屏风分出了一小块地方,然后她开始摆出各种洗澡工具,她造了一个洗澡间。旁边的苒苒看看桌子,她又挪了下,从旁边移进来一个凳子组合成为宠物隔间。瞬间,宠物店的布局立刻不一样了。不再是简单的一块圈地,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布置出了个另类的宠物店。
片段二:
在玩既有主题 “图书馆”的游戏中,梓谦和远远自愿当上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游戏刚开始时,他俩模仿“图书馆”工作人员,严格地执行借书,阅读图书的规章制度,游戏有些生机。但玩着玩着,幼儿之间却渐渐地把它变成了“卖书”的游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到“图书馆”了买书,非常的兴奋。看着孩子们这种神情,我想,既然幼儿喜欢生成的新主题,那就让他们玩自己生成的游戏“新华书店”吧,可是好景不长,幼儿不满足这“买来”“卖去”的过程,他们还着急着做“外卖”,书店里无人问津,顾客就渐渐地离开了“新华书店”,因此“新华书店”走向了衰败。
现象分析:
在片段(一)中,教师采取了顺应幼儿的策略,即不介入,也不干预,而是以等待和观察为主,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活动开展的需要,促使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样的策略使用在场景(二)时,却适得其反。可见,面对幼儿的生成活动采取追随幼儿、顺从幼儿的策略并不意味着教师被动顺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而是意味着对预设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顺应和支持的同时也要对突发事件隐含的教育价值做出正确地判断。片段(二)中,教师忽略了对幼儿生成活动及时地出价值判断,而是跟着幼儿的兴趣跑,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结果游戏好景不长,一下子走向了衰败。
三、教师的思考
1.顺应形势 精心观察
顺应幼儿的生成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对幼儿自发活动的尊重,不拿自己所认为更有价值的活动取代之;有时又意味着一种冒险,因为生成活动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意外性,面对幼儿的生成,教师的判断、取舍极具挑战。在游戏中玩伴之间常常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年幼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更多的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游戏中的协作意识也逐渐清晰,开始能够接受对方的意见,协商着处理问题。只是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比较欠缺,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需要成人的引导。在宠物店的案例中,孩子们因为主题环境布置的矛盾引发了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等待,给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来想办法。我们看到案例中的孩子也没有向教师求助而是同伴间进行商量想办法解决,表示他们已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商的意识这样驻足观望、适当等待的做法在指导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还是很适宜的,这能他们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幼儿间相互交流,使幼儿逐步相互认同,也使矛盾转化为增进幼儿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契机。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在与同伴、材料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这种新的兴趣和需要未必符合教师预设的想法,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敏感而正确的挖掘其中隐含的价值,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回应幼儿——顺应幼儿,但需要教师善于抓住契机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当前幼儿生成的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并与其发展相吻合;生成的内容是否引起幼儿认知的冲突且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生成内容是否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等。因此,在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关注、解读他们的游戏行为,及时发现、判断幼儿游戏兴趣、需要与教育目标,幼儿的基本经验的关系和背后的价值,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采取顺应,还是否定、忽略的策略。
2.顺势引导 有效推进
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有时产生于个体,有时产生于同伴的共鸣,有时由教师的互动或外界刺激诱发的,面对幼儿个别的生成活动,教师要把握住其对幼儿的经验需要,根据其价值判断和教育的意义,通过适当的介入,或是游戏同伴、或是角色参与间接指导、或是刻意“设难”,引发“解难”中发展游戏,将游戏引向深入。特别当幼儿对正在进行的主题情节难以深入时,教师有必要介入,以玩伴的身份有效的帮助幼儿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图书馆”再到“新华书店”中可看出,大班孩子角色游戏的主题得以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由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以及抽象的思维,比起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要复杂。服务员不仅能向客人作介绍且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大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角色行为比较丰富,不仅想到要开店还想到要“外卖”。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关注到了孩子的进步,也发现了他们的困难,但没有及时的介入游戏中。试想,大班的孩子其实教师只是用一个示范行为和语言提示就退出了,这样可以让幼儿自主的延续活动,使原先单调的主题得以产生新的情节,被唤起的经验又使得新华书店游戏得以深化和发展。可见,教师通过角色语言和行为暗示对幼儿游戏行为是极好的塑造。“顺”也有一定的尺度,过渡的顺应幼儿的生成将使幼儿只有无主,没有规则,呈现一片泛滥的景象。
3.顺时支持 精彩分享
面对幼儿生成活动中,教师为了推进幼儿生成游戏生动地发展,教师要成幼儿生成活动的支持者,即教师“支持”策略。因此当教师捕捉到幼儿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游戏行为时,却因幼儿自身经验的原因,而使游戏停滞不前时,教师必须“推”幼儿一把,拓展幼儿游戏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游戏中产生的游戏问题进行讨论,引发主题的调查、探索,让幼儿在查阅、调查、分析、讨论与模仿中,丰富有关的经验,并将获得的新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游戏,推动游戏发展,使得游戏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角色游戏来源于生活,幼儿乐于其中,表现出淋漓尽致的社会态行为,孩子们会时时冒出一些“假想情节”,表现出无处不在的生成“灵感”。这种开放性、发展性的活动状态,使得教师置身其中时,必须变得“三头六臂”灵活运用多种策略,随机应对幼儿的突发现场,是顺是引还是推,都要见机行事,最终与幼儿活动状态和游戏发展来决定策略有效的反思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