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多元模式 趣味学数 有效发展

发布日期:2024-04-22 10:21:54   来源:实验幼儿园-邹晨   点击量:
多元模式 趣味学数 有效发展
——小班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的模式
奉贤区实验幼儿园 顾月花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具体而生动的场景能促使幼儿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使幼儿在有情、有境、有趣的环境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达到培养幼儿兴趣的目的。在小班数学教学中,我们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原理寓于故事、游戏等情境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数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部分经验。
模式一:故事情境模式——在角色体验中学数学
故事情境模式是指小班数学活动中,教师挖掘故事或绘本中的数学内容,以故事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引导幼儿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感受故事的有趣情节,并更好地理解融入活动中的数学内容。在故事情境中,小班幼儿会自发地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感受故事主角的经历和情感变化,体验数学元素在故事中发挥的作用,最终有效获得数经验。
【案例一】  一颗纽扣
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故事画面串联起来,以故事情节导入活动:“小老鼠捡到一颗漂亮的纽扣,仔细瞧瞧,这是一颗怎样的纽扣呢?”在对画面的直接感知下,幼儿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发现,“是一颗圆圆的纽扣。”“是白色的纽扣”“是有四个洞洞的纽扣。”抓住幼儿的回答教师继续进入故事情节:“哦,这是一颗白白的、圆圆的、有四个洞洞的纽扣。这个纽扣会是谁的呢?我们一起帮助小老鼠去找找吧!”画面切换到小狗,教师利用对白式语言引导幼儿进入到小老鼠的角色中:“小狗,你好,这颗纽扣是你的吗?”接着引导幼儿观察小狗身上纽扣的特征,发现小狗的纽扣是黄色的,不是白色的。画面陆续切换到小兔、小刺猬、大象和蚱蜢,以同样的方式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帮助小老鼠寻找纽扣的主人。“看看小兔(小刺猬、大象和蚱蜢)身上的纽扣是怎样的?”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发现得秘密,“小兔的纽扣是三角形的,不是圆形的。”“小刺猬的纽扣是有3个洞洞的。”“大象的纽扣大。”“蚱蜢的纽扣小。”在观察辨别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原来都不是纽扣的主人,那到底这个纽扣是谁的?”幼儿的疑虑到达了顶峰,这时画面一转“小老鼠回到家,发现妈妈也掉了一颗纽扣。”幼儿自然而然地对妈妈的纽扣进行观察和辨别,发现妈妈的纽扣就是白白的、圆圆的、有四个洞洞、不大不小,放上去正合适。峰回路转,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纽扣的主人,幼儿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分析: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对于枯燥乏味而又逻辑性强的数学缺乏兴趣,把数学内容编成有趣的故事,通过语言的渲染,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愉快的进入情境,并不断启发幼儿的想象和思考。案例中,我们以“寻找纽扣的主人”为线索贯穿始终,在跟随小老鼠共同寻找纽扣主人的过程中,让幼儿从多个维度观察纽扣的外部特征,最后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如何根据纽扣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纽扣上洞眼的数量等特征进行配对。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图画书中所隐含的数学元素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同时故事的内容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能激发幼儿的想像和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故事情境模式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模式之一。但数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故事情境数活动时需正确把握重难点、巧妙设计,将设计和实施的重点放在“有趣”和“有效”上,让幼儿在活动中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模式二:问题情境模式——在猜猜想想中学数学
问题情境模式是指在小班数学活动中,教师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置身于数学活动的“场景”中并使之产生认知冲突的一种模式。在问题情境中,幼儿往往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想象,在通过对已有数经验的表述和交流中进一步完善数经验。
【案例二】   小兔找山洞
提问1:小兔宝宝,这些山洞有什么不一样?
幼1:山洞有红色、黄色、蓝色
幼2:有三角形山洞、圆形山洞、方形山洞
追问:山洞都有尖尖角吗?有几个尖尖角?(引导幼儿踩一踩、数一数)
幼3:三角形山洞有三个尖尖角。
幼4:方形山洞有四个尖尖角。
幼5:圆形山洞没有尖尖角。
提问2:大灰狼说要去圆形山洞抓兔宝宝,我们该躲到什么山洞里去?
幼1:躲进圆形山洞
     追问:大灰狼说要去圆形山洞抓兔宝宝,我们还能躲进圆形山洞吗?
幼2:不能,要躲进三角形山洞。
     追问:还可以躲进哪个山洞?
幼3:也可以躲进方形山洞。
分析:小班幼儿的数学思维刚刚萌芽,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识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以启发性的提问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拓宽他们的思路。案例中幼儿对于山洞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但还不够细致,而追问是幼儿关注到图形之间“尖尖角”的不同,使幼儿对图形特征通过观察和动作有了更深刻地感知。对于案例中第二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山洞的选择,是幼儿思维的挑战,需根据大灰狼的要求对圆形山洞进行排除,因此追问是给予了幼儿思考的台阶,幼儿的思维在教师富有变化的问题情境中穿越,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幼儿想学、爱学、思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问题是最好的情境,可见问题情境模式是小班数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模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不仅要结合当前主题,更要注意问题有效性:提问不仅能启发幼儿,拓宽思维;也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可以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真正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模式三:游戏情境模式——在玩耍互动中学数学
游戏情境模式是指教师将游戏情境贯穿于整个小班数学活动,它遵循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事物间的关系。在游戏情境中,小班幼儿沉浸于快乐的玩耍,通过与同伴、老师积极地互动积累数经验。
【案例三】  捉迷藏
情境:小猴说“我要跟你们玩个游戏,名字叫捉迷藏。”
玩法1:小猴躲,幼儿找。
第一次:小猴分别躲在桌子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上下、前后。
提问:找找小猴躲在哪里?
幼1:小猴躲在桌子的上面。
幼2:小猴躲在桌子的下面。
幼3:小猴躲在桌子的前面。
幼4:小猴躲在桌子的后面。
第二次:小猴分散躲在区域里的不同位置,每位幼儿找到一只小猴。
提问:你是在哪里找到小猴的?
幼1:我在娃娃家的柜子里找到小猴。
幼2:我在娃娃家的桌子下找到小猴。
……
玩法2:幼儿躲,小猴找。
游戏规则:*我们一起数数,从一数到十,数到十的时候宝宝就要躲好。
*躲好后,小猴说“宝宝快出来”时,你们才能出来。
提问:我都找不到你们,你们刚才都躲在哪里呀?
幼1:我躲在洗衣机里。
幼2:我躲在娃娃家衣橱的后面。
幼3:我躲在娃娃家书桌下面。
……
分析:小班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自由活动的愿望强烈,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能激发小班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使严谨、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趣味十足。案例中,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教育的目标,我们以“捉迷藏”的游戏贯穿始终,在简单有趣的游戏中让幼儿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的方位,能用语言清晰地说出不同的方位,幼儿之前零星的经验也得到了归纳和提升。
实践表明,将数学游戏贯穿于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游戏情境模式是在数学活动中最受幼儿欢迎的模式。但同时教师在设计数学情境时,也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素材,真正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模式四:生活情境模式——在实际感知中学数学
生活情境模式是指教师在小班数学活动中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生活情境,将数学元素自然地融入其中,以期待幼儿运用数概念来解决问题得一种模式。在生活情境中,幼儿从生活经验中感知其中的数认知,并尝试利用已有数经验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从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更多的数概念。
【案例四】  我上幼儿园
片段一:出示幼儿生活照围成的合照“宝宝看,这是我们班级的全家福照片,看看里面有多少小朋友呀?”幼儿伸出手指不禁数起来: “1234……有很多照片。”教师鼓励宝宝取回自己的照片,“现在你的手里有几张照片?照片里有谁?”幼儿看着自己的照片,都很肯定地答道。“1张,这是宝宝自己。”教师这时给予了及时的提升:“许多照片可以分成一张一张的照片。”
片段二: “幼儿园有许多宝宝,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吃的饼干,看看有多少饼干?”见到美味的饼干,幼儿迫不及待都想吃,“好多饼干,好香呀!”教师将饼干一根根分到幼儿手中:“许多饼干分给许多小朋友吃,每个宝宝分到了几根饼干?”幼儿伸出手中的饼干点数起来,“一根。”“我也有一根。”幼儿愉悦地享用着自己的一份饼干。
分析: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及时抓住幼儿兴趣点和数经验的结合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展开数活动,并最终帮助幼儿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问题。案例中,利用幼儿真实的照片、饼干等物品请幼儿认一认并选一选,由于这个活动直接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因此得到了幼儿的喜爱,关于“一和许多”的学习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实践证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相近,幼儿接受知识的自觉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在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与情境中的人、物、事件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连接数学概念与生活的桥梁。如数数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比比谁高谁矮?洗手时,数数水龙头有几个,练习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通过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调动起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
模式五:操作情境模式——在摆弄操作中学数学
操作情境模式是指在小班数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规律等知识的一种模式。在操作情境中,幼儿大胆尝试摆弄操作材料,与材料进行积极互动,在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
【案例五】  种花
活动一开始,教师便出示了花园的大场景,“看看花园里的花有什么不一样?”幼儿一眼便观察到颜色的不同,“有红花”、“有黄花”、“有蓝花”,教师给予肯定,并以园丁的口吻引导幼儿重点观察第一排花:“看看这一排花,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很快便发现了一朵红花一朵黄花的排列规律。“请你帮忙把这排花种完,该怎么种呢?”教师请一幼儿上来尝试,他拿起一朵黄花种在红花后面,又拿起一朵黄花种在黄花后。下面的幼儿一看立即叫起来:“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教师引导他:“你看看前面的花是怎么种的?”他伸出手指边指边说:“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黄花,”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立即改正:“不对,应该是一朵红花。”教师及时地提升了种花的方法,并请幼儿自己去完成其它几排花。操作中发现,许多幼儿出现了与前面幼儿相同的情况,能自己发现种花的规律,可真正去种时,却偏离了规律,但在一朵朵边指边说时又能发现自己的错误。
分析: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练习并巩固数学经验。因此活动中需提供幼儿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以起到推动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案例中的幼儿之所以在操作中发生错误,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从识别模式转换到复制模式,虽然案例中幼儿已能较熟练地识别出种花的模式规律,但是在一朵朵花增加的过程中,幼儿之前识别的模式在一点点延续着,因此种花的过程便是反复识别并复制的过程,幼儿在操作中能进一步巩固种花的模式规律。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地建构数概念的。只有靠幼儿平时反复的实践操作,孩子的思维才更活跃,活跃的思维定能带来学习的灵感,自然而然地获取到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提供趣味足、操作性强、丰富性的数学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材料中学数学。
这些模式在数学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可以相互穿插、相互渗透使用。这样才会充分的发挥这些模式的最大功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以增强幼儿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生活性、游戏性等,不断提高小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将幼儿的发展落到实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