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

夏秋季常见传染病

发布日期:2019-09-06 12:28:41   来源:实验幼儿园-吴卫华   点击量:
 

夏秋季常见传染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以手、足和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皮损初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2-4mm大小的水疱,疱壁薄,内液清亮,周围绕以红晕。皮损可同时发生于手、足和口腔,也可呈不全表现,以口腔受累最多见。

         易感人群: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传染性强,多发于春秋季节。

         流感嗜血杆菌Ⅲ型是儿童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温带地区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

         潜伏期为1-3天,俩眼同时或相隔1-2天发病。发病3-4天时病情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表现为患眼红、烧灼感,或伴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中等量粘脓性分泌物,夜晚睡眠后,上下睑睫毛常被分泌物粘合在一起。病情较重者可出现结膜下出血。

         预防控制:病人最好进行隔离,消毒患者用具及使用过的器皿等物,病人不要到公共场所或减少外出。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后,应洗手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亦称志贺菌病。

         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经粪-口途径传播。全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本病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在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发病率升高可能与降雨量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机会增多有关。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且不同菌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于反复感染。

         预防措施:采取一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同时做好传染源的管理。

猩红热

         典型病例起病急骤并具有发热、咽峡炎、第2病日出现典型的皮疹等,此构成猩红热的三大特征性表现。典型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后脱屑。与发疹之同时出现舌乳头肿胀,初期舌被白苔,肿胀的舌乳头突出覆以白苔的舌面,称为"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舌乳头突起,称为杨梅舌

         预防措施 :应对病人进行6日隔离治疗。对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儿童机构有本病流行时,对咽峡炎或扁桃体炎患者,亦应按猩红热隔离治疗。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病人应戴口罩。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患霍乱后,可获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可再次感染。

         流行特征: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在我国仍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有分布在沿江沿海为主的地理特点。

         预防:控制传染源,对病人应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6日,并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三次阴性。对接触者应严密检疫5日,留粪培养并服药预防。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人感染H7N9禽流感

         本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定义:

          同时具备以下4条:(1)发热(腋下体温≥38);(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人)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为定点医院。

         病毒在100 ℃中一分钟可被灭活。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般多发生于冬季。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而发热与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为特点。

         传播途径: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系非化脓性炎症。常先见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不红,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咀嚼食物时加重。还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易感人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预防措施:保护易感儿,接种腮腺炎疫苗。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集体机构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