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发布日期:2021-04-28 13:53:52   来源:实验幼儿园-吴卫华   点击量:
 

 

一、春天为什么容易传染病流行?

冬天里,身体渐渐对寒冷习惯了。春天天气转暖,昼夜温差大,人体内部系统却还来不及调整适应。

春天万物生机萌发,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

不按牌理出牌的古怪天气,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四处飞扬的花粉等也是春季致病的诱因。

初春蔬菜水果品种较少,容易缺乏营养。

开春后,人员开始流动,公共场合聚集人员有助于病原菌的相互传播。

人体呼吸道粘膜屏障作用下降。春季气候干燥,人体缺水,呼吸道粘膜失去滋润,粘膜细胞脱落,屏障作用下降,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多发。

二、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手足口病(重点、举例介绍)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四季均可发病,3-4月份发病率开始上升,以夏秋季多见,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易发生集体感染,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举例说明幼儿园在晨检时发生的事例、本园发生手足口病后的所采取的措施、预案)

(二)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可以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少数病例,特别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总之,手足口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一)临床表现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二)传播途径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17天。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三、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

(一)临床表现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举例(幼儿体质差,容易感染)

(二)传播途径:其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也可以传播。

幼儿鼻塞咳嗽的家庭护理

孩子鼻腔短、鼻道窄、鼻黏膜纤弱却血管丰富,因此,每当伤风感冒时,便会因鼻粘膜充血肿胀而引起鼻塞。

幼儿鼻塞咳嗽,多数是受凉引起的,出现晚上刚睡下会咳嗽,鼻塞,这都代表孩子体内有寒,而且身体虚弱。期间,要让孩子大量的喝水,喂孩子两片生姜、半勺红糖水、2--3瓣大蒜一起煮的水(煮水15分钟)一天喝2--3,能暖肺通鼻塞;还要注意晚上要给孩子用温水泡脚,泡到微微出汗。盖好被子,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多给孩子吃温热食物,就能保证孩子鼻子通畅。

还可以到晚上等宝宝睡着后,用热毛巾在宝宝鼻梁处热敷一下,注意不要太热,以免烫伤宝宝,但水温也不要太低,这样就没效果了。

四、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春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暴发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学生中的易感者。

(一)    临床表现

腮腺肿胀及疼痛,伴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12日后,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二)    传播途径

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五、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一)临床表现

患者初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开始出现皮疹,首先起于耳后、发际处,主要是斑久疹,皮疹迅速蔓延至面部、胸背、腹部、四肢及全身。皮疹34天后逐渐脱屑消退,逐渐康复。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二)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

六、猩红热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冬春,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潜伏期12小时-12天,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飞沫通过呼吸道而传播细菌,也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传播。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感染后人体可以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一)临床表现: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

②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渗出液,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③皮疹:皮疹是猩红热最显著的症状。典型皮疹为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一般于48小时达高峰,皮肤、口腔黏膜出现红色点状皮疹,舌头呈杨梅舌,皮肤一片潮红,退疹皮肤呈片状,袜套式蜕皮。

然后按出疹先后开始消退,2~3天内退尽。疹退后开始出现皮肤脱屑。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七、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传染性强,多发于春秋季节。

流感嗜血杆菌Ⅲ型是儿童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温带地区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3天,俩眼同时或相隔1-2天发病。发病3-4天时病情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表现为患眼红、烧灼感,或伴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中等量粘脓性分泌物,夜晚睡眠后,上下睑睫毛常被分泌物粘合在一起。病情较重者可出现结膜下出血。

(二)    传播途径

细菌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接接触结膜,在公共场所,集体单位如幼儿园,学校及家庭中迅速蔓延,导致流行,特别是在春秋二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