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师幼互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还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等等。我以大班集体教学活动《大城市里的小象》为例,浅谈一下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一、精读绘本,挖掘绘本的价值
深入理解绘本的内涵,我们读绘本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和图画上,而是要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着作者精心构思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大城市里的小象》,在第一次通读绘本以后认为一个小人物在大城市里的感受,其实是很渺小的,但小艾瑞特和他的老朋友给予了我们鼓励与希望,告诉我们终有一天我们能够成就一些我们自己想做的伟大的事,但在第二次精读的时候发现其实想表达的是友情与互帮互助。但在之后一次次反复的阅读中发现一个人的大小往往是相对的,它的增长还是缩短,取决于我们的实际情况,小艾瑞特和小老鼠告诉我们,无论身材、年龄如何,你都可以做出改变,虽然它们都很小,但是它们仍然共同努力,实现了艾瑞特的愿望,其实友情是生活中真正的财富。
通过精读,再将这些深刻的思想传达给幼儿,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绘本就像一颗颗神奇的种子,精读绘本,挖掘绘本的价值就像是精心照料这些种子,让这些种子最后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发芽,茁壮成长!
二、设计活动,把握绘本的脉络
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大班的幼儿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结构。对于绘本中的画面元素,他们可以细致地观察到人物表情、场景变化等细节,并且能够根据这些细节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能够初步理解一些寓意深刻的内容。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社会交往意识,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以及大班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他们能够体验到诸如好奇、害怕、惊喜等多种情绪。在阅读绘本《大城市里的小象》时,他们更容易与小象产生情感共鸣。
为此制定了以下目标:
1. 了解小象在大城市里的生活,理解小象心情变化的原因,知道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温暖。
2. 愿意安慰小象并帮着小象想办法解决问题,感受给予他人的爱。
环节的设计围绕着绘本《大城市里的小象》的故事为线索,同时,要注重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将画画、讨论等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在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小象的麻烦时,采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在先前准备好的彩纸上将自己想的办法绘画下来,进行展示表达,这样的活动内容既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更加投入,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小象的幸福环节,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桌子上都准备了两本自制绘本,通过小组阅读后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补充,教师则作为引导者,适时地提供帮助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根法,促进了师幼之间的深度交流。
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把握绘本的脉络,让老师在教授幼儿的过程中,让幼儿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还能够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未知与挑战。
三、精心准备,贴合幼儿的经验
在集体活动中,物质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大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但是它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在准备教具的过程中,必须紧密贴合幼儿的实际经验。
1. 希沃的呈现
第一次研课时使用的PPT,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并没有幼儿产生过多的共鸣,更多的是老师按小朋友们观察,缺乏互动性。教研过后,使用希沃来呈现课件,使用到了些许的小功能,例如:在提出问题“小象在哪里?”时,有些幼儿快快的找到,而有的幼儿并没有找到,这时请幼儿上来使用放大镜功能,让幼儿准确的找到小象的位置,使课件与幼儿进行一个互动,也是让幼儿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
2. 思维导图的呈现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幼儿发散思维,也是帮助幼儿进行一个梳理。一研时,提出问题:“对于如何你怎么帮助小象解决这些麻烦的?”使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并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研课时发现整个环节比较的平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互动,为此增加了一个画画的元素,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让幼儿更加清晰明了的知道自己是解决了哪个麻烦,以及及时的进行一个归类,在课后幼儿可以进行一个阅读,以及老师与幼儿可以进行一个一对一的交流互动。
3. 自制图书的演变
在活动的环节中有一个小组阅读,由于故事是由选取的,为此需要自制小图书。一研是一页两幅的呈现,需要幼儿翻阅看,由于是小组阅读,发现并不能满足所有小朋友一起看,在二研时发生了改变,使用折叠的方式,是竖版的方式拉开放置在桌上,发现幼儿都是歪着头在观看,再次进行修改,使用横板,让所有幼儿到一边一起站着观看,但是发现幼儿更多是坐在椅子上等对面的幼儿看完再看,为此在第四次的时候,增加投放了三本书,是每桌上有两本书,使桌子两边的幼儿都能看到书。
精心准备课件、思维导图、自制图书等物质准备,促进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更加丰富、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
四、提问回应,形成有效互动
提问是师幼互动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世界、激发思考的有效手段。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幼儿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大班语言集体活动中,提问更需要讲究技巧。首先我们应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避免简单的是非问答。一研时会出现些封闭性问题,例如:你喜欢大城市吗?你觉的小象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发现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删除,在二研时更加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如:猜一猜接下来小象和小老鼠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说说你们觉得很幸福的事?等等。其次提问要规范,准确。在大教研时统计当堂课43个小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只有12个,更多是提出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幼儿无法去回答以及问出问题后进行更改,导致幼儿无法回答。例如:问题是:你会怎么样帮助小象解决麻烦?但在重复的时候或变成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会什么方法去帮助小象等等。提问的节奏也很重要,不能过于频繁,注重统一性以免打断幼儿的思路。以及提问时要进行适当的追问。例如,在观察理解故事情节时,可以问幼儿:“小象在哪里?”当幼儿找到时,我可以进行一个追问“你从哪里看出小象小的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幼儿深入思考,鼓励他们仔细的去观察画面,并且会将两物体进行对比。
当幼儿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回应时,教师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质量。积极的回应能够给予幼儿肯定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来。首先回应要及时,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回应幼儿的回答,可能会导致幼儿失去继续交流的兴趣。其次回应要具体且有针对性。简单的表扬如“你说得真棒”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缺乏针对性的回应无法让幼儿明确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如果改为“你刚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长长的话,把整个故事完整的叙述了一遍,真棒!”,这样的回应能够让幼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所在,从而更有动力保持和发扬这种良好的行为。对于幼儿回答中的不足之处,教师也要以建设性的态度进行回应。比如幼儿在描述一件事情时顺序混乱插嘴时,走过去摆正他的小手轻声说:“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哟,会让别人听得更明白哦。如果他讲的不完整请你等会儿补充呦!”以及回应要有提升。当孩子表达想法或提出问题时,我们的回应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与懵懂的认知。如果我们仅仅重复他们的话语,那如同将他们的思维困于原地。例如孩子说“可以搬个凳子踩上去可以拿果酱”,若只重复,就浪费了拓展的好机会。我们要有提升,从他们稚嫩话语中挖掘教育契机。可以回应“当我们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可以寻找工具帮忙。”每一次回应都是一次引领,带着孩子走向更广阔的认知天地,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知识和深刻理解的大门,助力他们在成长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