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创生活阅读环境、启提问题意识

发布日期:2025-09-28 12:07:12   来源:实验幼儿园   点击量:

摘要:

小班幼儿(3 - 4岁)正处于语言发展、认知探索的关键起步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因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有限,难以清晰表述想法。营造宽松自由阅读氛围、通过游戏化方式引导提问的方法,并提供了教师回应幼儿提问的具体技巧。对激发阅读兴趣、促进语言与认知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阅读氛围;提问能力;游戏化教学;教师指导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问能力对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3-4岁的小班幼儿,他们正处于语言爆发期和好奇心旺盛阶段,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鼓励大胆提问,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与阅读、提问关联

(一)认知与思维特点

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事物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约3 - 5分钟。他们开始初步感知周围世界,好奇“是什么”,但对“为什么”“怎么样”的深层思考较弱。比如看到绘本里的小花猫,首先关注颜色、外形,难主动思考“小花猫为什么叫” 。

(二)语言发展特点

语言表达处于单词句、简单短句阶段,词汇量有限,常出现发音不清、语序混乱。想表达想法时,可能着急得说不完整,如“要、要书”“猫猫跑” 。在阅读与游戏中,需要成人引导,才能逐步把零散语言转化为清晰提问与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提问能力存在显著个体差异,部分幼儿可能因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难以清晰表述问题,也有些幼儿因性格内向而不敢提问。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一)空间与环境创设

 1. 温馨阅读区打造

在班级角落设置阅读区,用柔软地垫、卡通抱枕营造舒适感,摆放低矮书架,方便小班幼儿自主取放绘本。书架上陈列色彩丰富、画面简单的绘本,如《小熊宝宝》系列,单页内容简洁,契合其认知。小班阅读区刚布置好,l乐乐就被《小熊宝宝吃饭》吸引,抱着绘本坐到抱枕上,虽还没开口讲述,但专注翻看的模样,说明舒适环境让他有了阅读意愿。

2. 氛围营造细节

阅读区悬挂鼓励提问的标语,如“小问题,大发现,快来问一问” ,配上可爱卡通图案。教师日常轻声细语交流,传递尊重与包容。当幼儿发出奇怪声音或说不清楚时,耐心等待、微笑回应,让幼儿觉得“这里可以放心说”。沈婧雅想拿绘本却打翻书堆,紧张得要哭,老师温柔说“没关系呀,沈婧雅是想找有趣的书吧,我们一起整理,你说说想找哪本” ,沈婧雅慢慢平静,小声说“猫猫(《小猫钓鱼》)” ,老师顺着找到绘本,瑶瑶开心翻阅,后续也更愿意在阅读区表达。

(二)阅读活动中的氛围维护

1. 自主阅读尊重

小班幼儿自主阅读时,不强行打断、不急于纠错。允许他们以独特方式“读” ,比如边翻页边嘟囔无意义拟声词,或指着画面说“好看” 。这是他们探索绘本、建立阅读关联的过程。柠檬看《小鸡球球》,把书倒过来,还喊“小鸡倒着走啦” ,老师没有纠正“要正着拿” ,而是笑着说“倒着的小鸡球球,是不是在和你玩游戏呀,它要去哪里呢” ,柠檬顺着说“找妈妈” ,开启了简单互动,也没因被否定而抗拒阅读。

2. 集体阅读宽松互动

集体阅读时,不搞“整齐划一” 。幼儿随时想发言、插话,只要不干扰他人,就给予关注。用“你说得真有趣,快讲讲怎么发现的” 鼓励分享,让幼儿觉得自己的声音被重视。集体读《我爱爸爸》,讲到爸爸抱宝宝,元宝突然喊“我爸爸抱我坐飞机” ,老师马上接话“元宝和爸爸的游戏超好玩!那绘本里爸爸抱宝宝,和元宝爸爸抱,有啥一样呀” ,元宝开始认真对比,其他小朋友也受感染,纷纷说起爸爸抱自己的事,阅读氛围热闹又宽松,幼儿参与感大增。

三、借助游戏,推动“怎么办” 情境提问

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把绘本内容转化为游戏情境,引导思考“怎么办” 。读完《三只小猪》,开展搭建游戏,说“大灰狼要来了,小猪的房子怎么加固呀,小建筑师快想想办法” ,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问解决。游戏时,积木搭的房子总倒,阳阳着急喊“倒啦” ,老师说“阳阳小建筑师遇到难题啦,房子总倒怎么办呀,快问问小伙伴” 。阳阳看着小伙伴说“怎么办呀” ,浩浩说“用大积木” ,老师接着引导“为啥用大积木呀,说说理由” ,浩浩说“大的稳” 。在游戏互动里,幼儿从单纯喊问题,到尝试清晰表述“怎么办” ,提问与解决问题能力同步提升。

四、在一日活动中以提问方式提高阅读素养

培养小班幼儿的提问能力不应局限于专门的阅读时间,而应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晨间谈话时,可以设立"每日一问"环节,由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与当天活动相关的问题。户外活动时,鼓励幼儿观察自然环境并提出问题,如"蚂蚁为什么要排着队走?等等。以折衣服操作图为载体,在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阅读素养。在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将折衣服操作图与阅读素养培养有机结合,既能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通过观察、理解、表达等活动发展其阅读能力。以下从具体实施环节和方法展开说明:

1晨间区域活动:初识操作图,激发阅读兴趣

在晨间区域活动设置“生活小能手”区角,投放色彩鲜艳、图案简单的折衣服操作图。操作图以四格漫画形式呈现,每一格配有简单的图标和少量文字(如“铺平→对折→再对折→放整齐”),搭配实物T恤、小裤子等。

幼儿进入区角后,教师拿起操作图,指着第一格问:“小朋友们看,图上的小衣服是怎么放的呀?平平的像不像一张小床?”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衣物和操作图,尝试按照图示步骤折衣服,教师巡回指导时提问:“你现在折到哪一步啦?图上的小手是怎么折的?”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图示顺序和意义,建立“图能指导行动”的认知,为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2午睡起床:实践操作,深化阅读理解

午睡起床后,是运用折衣服操作图的最佳时机。教师提前将操作图贴在衣柜旁或幼儿触手可及的墙面,用欢快的语气说:“宝贝们,现在我们来当小魔术师,把乱糟糟的衣服变成整齐的小方块!看看操作图的小秘诀吧!”

幼儿拿取自己的衣物,对照操作图进行折叠。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与实物的对应关系,例如指着图中对折的动作问:“你的衣服也要像图上这样,把两个袖子抱一抱哦,你能找到袖子在哪里吗?”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用手指沿着图示步骤逐格引导,帮助其理解操作顺序。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你折到哪一步了?我看看你的图和我的一样吗?”通过实践操作,幼儿不仅学会了折衣服的技能,更在观察、解读图示的过程中,提升了信息提取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正是阅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过渡环节:讨论分享,提升表达能力

在午餐前、户外活动排队等过渡环节,组织简短的“折衣小课堂”。教师展示幼儿折叠衣物的照片或操作图,邀请幼儿分享:“你是怎么按照图折衣服的?哪一步最有趣?”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如“我先把衣服铺开,然后像折饼干一样折起来” 。其他幼儿可以补充或提问:“你说的‘折饼干’是哪一步呀?”教师适时规范语言表达,如“原来你说的是把衣服对折这一步”。通过讨论分享,幼儿将图示内容转化为语言输出,锻炼了口语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进一步加深对操作图的理解,实现从“读图”到“说图”的阅读能力进阶。

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采用游戏化的引导方式、给予恰当的回应支持,以及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提问机会,幼儿的提问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教师要尊重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鼓励为主,循序渐进,让每个幼儿都能勇敢地提出"为什么",在问题的探索中获得成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