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有效问题 有效互动

发布日期:2019-05-20 13:11:54   来源:实验幼儿园-邹晨   点击量:

有效问题 有效互动

                                   裴燕

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南》建议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可是,小班幼儿常常会出现案例中这种“跑题“的情况,当发现幼儿“跑题”时,教师可以借助肢体动作来帮助孩子们理解问题的指向,让幼儿接过你抛来的球。实录中,当教师的问题问下去的时候,幼儿没能直接接过教师抛来的球,但是当教师一边用动作比划一边再来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幼儿依靠形象直观的动作理解了问题的具体指向,马上接过了这个球。其实,有的时候幼儿知道答案,由于对问题的不理解所以接不过教师的球来。这时教师的启发很重要,对于小班幼儿借助比比划划的肢体动作是最具体和直观的。

使 。集 ,就 问题具体就是指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或调整具体化的问题以适应他们的年龄特点。首先,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问题时注意把握问题的指向性。其次根据幼儿的现场回答情况把问题细化、具体化,将大问题层层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将问题难度调整至符合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最后,可以适当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提的问题的是否有效,可以从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中体现出来,我们来看看几个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

实录:

教师在《我和小猪》活动中,引导幼儿解读鲁尼和小猪生气的画面时,提问:“看看鲁尼和小猪的脸上怎么了?”

幼儿:“脸上红红的了。

教师:“看看他的小嘴巴是怎么样的?”

幼儿:“小嘴巴都翘起来了。”

教师:“还从哪里看出他很生气啊?”

幼儿:“鲁尼头上有火。”

教师:“对啊,有火代表他们很生气了。”

反思:

实录中教师用了一连串具体化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鲁尼和小猪的嘴巴、面部表情、动作等。在教师的具体问题引导下,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我们组织的活动,当幼儿不理解老师的“问题”的真正意思时,就有必要调整问题的提法,也可以改变问题的角度。教师要抓住问题的适宜性,才能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提高。

实录:

在《我和小猪》活动老师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小结:“鲁尼和小猪是好朋友,他们还喜欢做同样的事情。”之后,就马上提问:“猜猜他们喜欢做什么事情?”

幼儿回答:“出去玩。”

教师回应:“好朋友可以一起出去玩,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幼儿答道:“吃好吃的东西。”

幼儿说道:“一起去公园划船。”

反思:

“猜猜他们喜欢做什么事情?”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一提出来就能够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大胆合理想象鲁尼和小猪有可能一起做的事情。虽然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比较狭隘,没能回答的很开放,但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以及灵活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思回答问题,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可以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开动脑筋,主动反思。因此,幼儿的思维品质得以培养,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薄弱,回答问题时常常有表诉不清甚至偏离话题的现象,有效追问是指针对幼儿的回答情况,通过追问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归纳想法、大胆想象。也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一系列连续的小问题,问题的难度也会降低,让幼儿明白,理解,从而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它是集体活动中常用的一种重要回应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师幼互动有效性。

实录:

在《我和小猪》活动中,阅读小猪高兴的画面时,教师提问:“你从哪里看出他们很高兴?”

幼儿答道:“小猪和鲁尼蹦蹦跳跳。”

幼儿说道:“他们在笑。”

教师及时的追问幼儿:“瞧瞧,小猪的尾巴是怎么样的?”

幼儿观察以后,终于发现:“小猪的尾巴在在动。”

教师:“你从哪里发现它在动呢?”

幼儿:“尾巴旁边有黑线。”

反思:

实录中,教师提问后发现幼儿没有关注到小猪摇尾巴的细小部分,就用几个追问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小猪高兴时摇尾巴这一特点,让幼儿学习主动观察画面寻找答案,所以,追问可以细化宽泛的问题,越是层层深入,问题就会越细;越能够引导幼儿扩散思维,想的越广,它能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

为了激励幼儿思维的发展,有时教师的问题很广。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都不是很丰富,所以宽泛的问题可能对孩子来说不是很明确,他们往往会“跑题”。这时候老师可以借助肢体动作来帮助孩子们理解问题的指向,让孩子接过你抛来的球。

实录:

在《小兔乐乐》这个活动中,教师想让幼儿发现草丛里的萝卜,就提问:“草丛里有什么东西?”

幼儿回答:“萝卜萝卜。”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儿沉默了。

教师用手指指小兔子的嘴巴和嘴角的水滴。

幼儿马上说道:“小兔子流口水了,它喜欢吃萝卜。”

反思:

当教师的问题问下去的时候,幼儿没能直接接过老师抛来的球,但是当教师用肢体暗示幼儿观察乐乐嘴巴上的口水,引导幼儿将观察的焦点落到画面上细小的水滴标志,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这样就轻易化解了活动中的沉默,使师幼互动更有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教师:“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有的时候幼儿知道答案,由于对问题的不理解或者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所以接不过教师的球来。对于小班幼儿借助比比划划的肢体动作是最具体和直观的。

“ 行 是 知 之 路 , 学 非 问 不 明 。”适 时 的 、 有 创 意 的 追 问 是 教 师 课 堂 机 智 的 充 分 表 现 。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幼儿的思维持续地相互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总而言之,问题是集体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好的问题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只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教师就能继续提高自身的提问技巧,活动会更为有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