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小图书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

发布日期:2019-02-18 12:57:48   来源:实验幼儿园-邹晨   点击量:

小图书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

《纲要》中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用心倾听,有效回应是幼儿阅读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只有仔细观察幼儿阅读行为,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才能了解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针对幼儿实际,引导幼儿与阅读情境、与教师、与同伴积极互动,才能更好地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触发幼儿的语言思维,激活幼儿无限的想象力,提升幼儿积极的情感

幼儿由于受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对故事角色的情感认同与体验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蹲下身来,用心倾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才能真正读懂孩子,并施以有效的回应,支持幼儿在阅读中体验快乐,抒发情感,提升经验。下面我以小图书《米歇尔,一只倒霉的羊》阅读活动为例,谈谈教师在幼儿图书阅读活动中的倾听与回应。

一、倾听孩子的随机生成,巧妙接过孩子的“暗球”

瑞吉欧·艾米利亚说:“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到底怎样才是在接幼儿抛过来的球呢?说的其实就是教师真诚、认真地倾听幼儿的陈述,并以适宜的方式把球抛给幼儿。图书活动中教师的用心倾听,一是对幼儿的必须尊重,再是教师读懂孩子的重要途径。在倾听中读孩子的认知经验,读孩子的语言发展,读孩子的想象思维等等。图书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带有极强的生成性,不可预料,所以教师要以专业的敏锐性,及时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并适时适度地回应。

在解读米歇尔遇到了爱好相同的母羊布里吉特的画面时,我们原本只是想让孩子们感受米歇尔的“幸运”,不仅能碰到朋友,还吃到了最喜欢的树莓。但是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感受却大大出乎我们意料。在问道:“两个人喜欢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他们还会发生什么幸福的事?”时,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别样的笑容,文文甚至马上害羞的捂住了脸。这似乎意味着孩子们看懂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于是老师继续问道:“文文,你说说看?”“不敢说……”他的反应更是肯定了大家的想法,于是老师鼓励道:“没关系的,你说说看。”在老师的追问下,文文终于说出:“他们结婚了。”其实在原著中也暗示着这样的故事,只是我们考虑到对于大班孩子来说“相爱”的概念不需要知道,所以我们预设时对此淡化。没想到在活动中,孩子们竟然“看懂”了原著,于是老师接过孩子们抛出的“暗球”,并回应:“是啊,志同道合的人可能成为好朋友,真是相爱、结婚,成为一家人,真幸福呀。”在孩子们的生成下,不仅让我们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米歇尔的“幸运”。

有效的师幼互动,不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做出随机的应变。仔细倾听孩子们的反应,巧妙接过孩子的“暗球”,才能使活动更有价值。

二、倾听个别孩子的发现,灵活接过孩子的“单发球”

小图书阅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过程,是“一对几”的互动模式。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经验与水平不同,教师总是会接到各种不同的球。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全方位的关注来自不同幼儿的发现,特别是当个别幼儿有比较有价值的发现时,教师要灵活地接过这种“单发球”。这就需要教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并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做出有效的回应,或启发想象,或追问探讨,或观察提示等。

在解读米歇尔躲雨的画面时,孩子们都能很快理解米歇尔躲不到雨的倒霉以及躲过被雷击中的幸运。为了提升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老师问道:“下雷雨的时候,要怎么做才安全?”“在家里不要出门。”“不要躲在树下。”“不要撑伞。”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呀,下雷雨的时候要学会保护自己,最好待在房子里不要出去。”老师回应到。老师这样的回应虽然提升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但是这些都是孩子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老师并没有做到进一步提升的作用。在这个时候,老师完全可以抓住“不要撑伞”的回答,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撑伞呢?”从而引导孩子们知道金属是导电的,所以下雷雨的时候不能撑伞。

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信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灵活接过他的“单发球”,那么这样的师幼互动会跟有效,也更有质。

三、倾听孩子的“不理解”,及时进行师生间的“换发球”

如果说教师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通过观察、倾听,把握幼儿的方向,通过“抛球——接球——抛球……”使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当教师接到“无效球”时,教师应该及时担起发球权,再次以适宜的方式发球,使幼儿继续接球、抛球,从而体现教师的作用。由于受认知和思维水平的制约,幼儿对图书的理解有时会“偏离”,这样就导致不能按常规“接发球”,这时需要教师巧妙而灵活地应变与调控,以追随、顺应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之间的互动更富有价值与意义。

在解读米歇尔滑冰的画面时,当老师问道:“为什么冰一下子就碎了?”时,大多数孩子回答道:“羊太多。”易易却答道:“因为人多力量大。”这样的回答并没有错,但是在我们的观念里,“人多力量大”却是一件好事,易易这样的回答可能会扭曲孩子们的理解。如果老师肯定的话会误导孩子们这么多羊掉进河里是好事;如果老师否定,又会让孩子们错失一次理解的机会。于是,老师决定自己重新担起发球权,再一次问道:“在平时人多力量大是好事,但是这次还是好事吗?”孩子们马上回答:“不是,他们都掉进了河里,真倒霉!”这样的“换发球”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人多力量大”的意思,而且又没有歪曲孩子们理解故事中的意思,使师幼之间的互动更有效。

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情况,灵活改变自己抛球的方式,以适宜的方式把球抛给幼儿,让幼儿愿意去接,并且能比较轻松、舒服地接到。倾听不仅向孩子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坚持“倾听着的教育”理念。善于从幼儿的各种行为中,获取信息,解读幼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有效的、多样的、灵活的回应,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更快乐、有益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