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运用交流分享策略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9-01-10 08:46:19   来源:实验幼儿园-邹晨   点击量:

 

奉贤区实验幼儿园  吕秋洁

个别化学习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很重要的价值,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对于大班个别化学习交流分享的内容选择、价值判断、交流形式等还不是很明确,有的教师在进行交流分享时关注形式,不关注质量和价值。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从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分析入手,梳理总结交流分享的有效策略,帮助大班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在个别化学习中提升幼儿的各种能力。

   一、小组讨论法——各抒己见,积累方法

小组讨论法是指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抓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让幼儿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推广,主要让幼儿通过讨论思考,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总结出大家较认同的学习方法,积累各种经验。

【案例2】编辫子

    个别化学习活动开始了,瑶瑶却着急的把手举起来说:“上一次我打的辫子老是散掉,怎么办呀!”身边的乐乐也频频的点点头,说到:“我老抓不住这三串毛线!”旁边有些孩子踊跃的举起手来说:“我上次打过辫子的!”“我也会。”于是,我说:“朋友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到问题角商量一下,怎么样才能把辫子打得又坚固又好看呢?”只见,两个孩子拉着瑶瑶的手来到了问题角,并用屏风围成了一个会议室,孩子们有的手把手的教,有的边教边说,有的孩子还拿起了笔,绘画出编辫子的方法!讨论结束后,孩子们继续参与到其他活动区中,而瑶瑶继续完成打辫子的活动!“活动交流分享前,我问瑶瑶,你今天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吗?瑶瑶非常乐意的点了点头。在交流活动中,瑶瑶把自己成功打辫子的经验分享给了大家。

随着大班幼儿的年龄增长,他们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的结论,因此在交流分享中教师就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机拿出来与之讨论,从中寻求正确的答案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或者偶发时间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一部分孩子的已有经验,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他们尝试一起解决问题,以此来提升同伴的经验。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把交流的主体还给了幼儿,幼儿分享着各自的经验。最后,把讨论出来的经验和方法再“辐射”到集体的交流分享中。

     二、猜疑分享法——有效互动,思维碰撞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交流分享中,教师可以通过猜疑的方式,让分享者与同伴进行互动,把个人经验转化为了集体经验,猜疑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案例3】从哪里开始造房子的呢?

今天,凡凡在建构区用雪花片搭建筑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幢球状的楼房搭成了。分享交流时,我请凡凡来介绍他的高楼作品。可能是因为凡凡语言表达不太清楚,有的幼儿开始注意力转移了。为了缓解这种糟糕的分享状况,我面向了大家:“我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知道凡凡是从哪里开始造房子的吗?”所有的幼儿纷纷抬头开始思考我的问题,在大家讨论得火热时,我让凡凡公布了答案,并暗示他也可以向大家提问题。“你们知道我是怎么搭出球的吗?”他照着我的方法问大家,下面的幼儿都举起手来,要说说自己的经验之谈。其中有两个孩子的答案不一,争论声此起彼伏,交流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我在一旁也疑惑道:“到底哪个办法是对的呢?怎么证明你是对的?”有的幼儿说让他们现在搭搭试试,小朋友做裁判。于是搭球大战在两人都成功的情况下落下了帷幕。

 个别化学习分享交流时,许多幼儿往往还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迫不及待的想将自己今天所做的事情告诉同伴,与同伴一起来分享个别化学习中的成功或困扰。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位幼儿在介绍时,个别幼儿就没仔细听。这时教师及时通过猜疑的方式,让幼儿和同伴进行互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分享者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聆听者也有了可以共鸣的机会,通过思维互相的碰撞,提升整体的经验水平,让幼儿真正成为个别化学习分享交流的主人。

 三、生生互动法——自我评价,增进了解

 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分享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会帮助大班幼儿起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高的作用,使幼儿在讲的时候知道自己不能犯同样的错误,提升他们的评价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案例4】掷筛子讲故事

教室里新投放了的学习材料,悦悦已经在专心致志的探索这个材料的玩法,我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幕。接着我们的交流分享开始了。                                                                                                                                                                                                          

“今天我们的新材料是谁玩的?她是怎么玩的呢?”教师又问。(播放片段,幼儿根据片段内容讲述自己的想法。)乐乐说:“她先看了看。”老师问:“猜猜她在看什么呢?”乐乐说:“她在找。”晨晨疑惑地问:“她在找什么呀?你要说清楚。”乐乐说:“她在找封面。”萱萱说:“她在讲故事。”嘉铭说:“她还把它们排队了。”老师问:“为什么要排队呢?排好队以后又做了什么事情?这回要看仔细了。”(再次播放片段)这次看好录像后泽泽说:“我知道了,她把故事排起来讲。”道道补充道:“每个故事都是不一样的。老师说:“我们请悦悦来说说她是怎么玩的?跟你们说的是不是一样哦。”悦悦说:“我先看一看讲什么故事,再把故事排一排,最后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老师说:“悦悦讲得真清楚,这下我们知道她是这样成功完成了这个材料。我想你们肯定有其他新的玩法,下次请你们也去动脑筋试试。”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大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因此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会帮助大班幼儿起到互相提醒的作用,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当分享者表述不完整不清楚时,同伴提出意见,分享者在同伴的提醒下会试着完整地表述。同时幼儿之间的交流分享也可以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建立自信。当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进行交流分享后,最终由材料的“实际操作者”来评价大家的说法。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幼儿有机会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发现自身的价值,受到教师和其他幼儿应有的尊重,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设疑追问法——抛出问题,引发思考

设疑追问法是指老师引出交流话题,抛出交流问题,引起幼儿关注,引发幼儿思考与回应。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经常对幼儿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找出答案。

【案例6】玩“赛车”

在对操作材料“赛车”的分享交流中,教师设计了层层深入式的追问,启发并鼓励幼儿不断地探索影响车速快慢的原因。问题1:相同的车子在相同坡度的路面上行驶车速都一样吗?(路面材料的光滑度不同,幼儿自主尝试。)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比赛结果的心情进行探索。问题2:相同的车子开在不同坡度的路面会出现什么情况?启发幼儿尝试调整路面的坡度,发现路面坡度会影响到开车的速度。问题3:不同车辆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的速度一样吗?此追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选择不同车辆进行试验,并发现车辆行驶的速度与车身的重量也有关系。

    在交流分享活动中,教师的职能在于激励、诊断、导向、提升经验、促进幼儿和同伴的交流与学习。教师应注重抓取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时地设计提问,灵活、弹性地开展分享活动,鼓励大班幼儿拓展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而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幼儿对学习材料的探索。教师设疑追问法的运用不仅启发了幼儿探索材料的兴趣,同时也鼓舞了幼儿探索的信心,让孩子的探索呈放射状,不断深入下去。

     五、留疑探索法——质疑留白,推动探索

    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总会出现很多问题,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惑,有争议的问题,而该问题成为共性问题时,释疑的时机到了。此时,让幼儿提出问题,组织同伴共议问题会让幼儿的经验、思维不断碰撞,收获满满的惊喜。有的问题也可以留在以后作进一步的探索后再来解决。

   【案例8】一次风波以后------                                

《动物大世界》主题中投放了材料“动物牌”,就是在普通的扑克牌上面贴了各种动物的图片,这是一种低结构材料,幼儿可以创造出各种玩法。在操作材料过程中,悦悦和小宇对青蛙的生活环境展开了争辩。

交流分享时,针对观察到的游戏风波展开了讨论。孩子们有的赞同悦悦,有的赞同小宇,意见不一。“那到底青蛙是生活在哪里的呢?有什么好办法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呢?”教师抛出了疑惑。讨论了以后孩子们热烈地发表建议,想了很多方法。“那除了青蛙,还有哪些两栖动物呢?”我们把接下来的问题发布在班级QQ群里,发动家长们也参与到讨论中,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

最佳释疑时机也是最佳发展时机,为了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留疑。案例中的两位幼儿对青蛙的认知经验有了冲突,影响了活动的继续开展。“到底青蛙是生活在哪里的呢?”“那除了青蛙,还有哪些两栖动物呢?”老师通过交流分享把问题抛给其他同伴,引发了系列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在同伴和家长资源的影响下共同解决困惑,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此时,个别化学习就是大家共同的事情,孩子俨然成为个别化学习的主人,热衷于各种材料的收集。当然,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再次探索、发现的热情又被成功地点燃起来。

以上这些交流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梳理思路,提升幼儿经验。当然这些方法在具体活动中可以单一运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关键是内容与方法要匹配、适宜,既让幼儿体验到交流分享的乐趣,又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优秀的学习品质。

问题和思考

1.对于探索性较强的材料,如何在交流分享时做到适可而止,防止成功经验的过早扩散,把握好交流中设疑和解疑的尺度?

2.幼儿分组交流分享时教师如何能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交流情况,并及时做出回应?

3.对于一些低结构的个别化学习材料,交流分享时如何把握适度,让幼儿的探索创造力得到更大的激发?这些方面还需我们在今后

的工作实践中继续研究探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