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学折衣 大学问

发布日期:2024-03-25 10:20:53   来源:实验幼儿园-邹晨   点击量:
学折衣 大学问
上海市奉贤区实验幼儿园 何丽群
背景: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学习自理是我们经常在实践中研究的一项内容。随着天气的转暖,孩子经常会频繁地穿脱衣服,而他们也总是把脱下的衣服随意乱放。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把学折衣服的活动渗透在生活活动中。考虑到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活动,午睡前的场景就是孩子学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而且在组织形式上能更自然更随意。
案例描述:
午睡前,孩子们脱下衣服,我说:“我们一起来折衣服吧。” 我边念儿歌边折起了衣服:左边抱一抱,右边抱一抱,再来弯弯腰。生动形象有趣的儿歌,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由于抓住了合适的教育时机,活动显得自然流畅,更没有时间上的浪费,而那首儿歌孩子也很喜欢,他们一边念着儿歌一边折着衣服,兴致很高。
然而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对这个边念儿歌边折衣服的过程感兴趣,但好多孩子都不能折成功,儿歌结束,他们随手一扔衣服就钻到被窝里去了。
我的思考:
这个活动中,我仅仅关注了形式,如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来激发孩子外在的兴趣,而没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没有了解孩子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同方式及不同水平。虽然这只是一个生活活动,可孩子怎样学折衣服才更有价值?孩子怎样学才能学得更主动?教师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架才能促使孩子生活能力发展?
我的策略:
第一步: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折毛线套衫。通过观察每个孩子折衣的不同表现,了解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及需要的何种不同帮助。用毛衣折,是采用小步递进的方法,减缓幼儿探索坡度,因为从上次活动中发现毛衣套衫孩子最容易折叠,这样可使孩子不至于因难度大而失去探索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师用适宜材料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的有效支架。
第二步:演示观察,交流讨论。也就是在孩子几天的充分探索后,老师通过观察孩子折衣细节,让不同折衣方法的几名孩子来演示,大家观察讨论哪种折法最平整最不会松开,哪种最不费力?这是让孩子在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或接纳外界信息的过程。同时这里也采用的自然后果法(用团或卷的方法折衣服马上就会散开),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知道哪种折法好,而且也体验为什么这种折法好。因为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知其然”,其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追究“其所以然”。而且这一过程中也是孩子以个人体验的形式学习初步的比较事物的方法,这也是默会性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经历。
第三步:梳理总结,图文展示。这是帮助孩子整理及提升经验的过程,也是促使孩子的无意行为转为有意行为的过程。然后用图文的形式把折法步骤展示在墙上,是想发挥环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这样做不仅解放老师,同时也诱发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折叠衣服对孩子来说是天天重复的劳动,养成习惯需要孩子的一贯坚持。当然图画上可配上有趣的儿歌。
第四步:再次探索。在积累折叠毛衣的经验基础上,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以新的探索需求刺激,如让孩子探索折开衫、折带有帽兜的衣服、折厚外衣、折背带裤方法等。学折毛衣不是活动的结束,更不是目的所在,通过随后的探索,提供给孩子积累大量生活经验的机会,同时让孩子在积极探索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自信才能摆脱依赖,自信才能让孩子走向独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我的收获:
通过这个案例,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要正确看待生活课程。生活课程,其实是生活与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的因素,从而使教育对生活进行改造,如本案例中通过提供各类支架促使孩子生活中整理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这类教育体现生活的特点,如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
二、生活活动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历来,生活教育往往以传递的方式进行,大的传小的,经验丰富的传经验浅薄的。为引发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生活活动也需要同时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在本案例中,教师事先并未要求孩子运用何种方法折叠衣服,只是为孩子提供一些探索的条件如时间如材料,鼓励支持幼儿尝试操作。演示讨论也是在孩子对各种方法已有一定经验基础上组织的,究竟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同样也未有一种预期的结论,而是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体会,自由表达对各种方法的感受和认识,这种学习就是一种自我探究的过程,自然有益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要充分挖掘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除自我学习能力外,在生活活动中还有挖掘更多的教育价值。如因为生活活动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因此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能力、促进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特别是手的精细动作发展、感受劳动的快乐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