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区域游戏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强调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教师的观察和指导能力将对托班幼儿的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托班的孩子的区域游戏活动我们该如何观察?在观察之后老师该采取哪些措施,以期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多种经验?我们注重平日活动的积累,针对各区域的不同,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从行为分析中发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相关粗浅的经验。
适宜指导的前提是教师的有效观察。通过有效的观察可以获取丰富信息,在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在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介入,以哪种方式介入更适宜并作出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
1.在游戏中全面观察和个别观察兼顾,了解幼儿游戏水平
全面观察可以指面向全体幼儿,也可以指面向全部的游戏主题,这种观察时间较短,注重观察的广度。个别观察可以指面向个别幼儿,也可以指面向个别的区域,这种观察时间相对较长,注重观察的深度。
个别观察是游戏观察的重点,虽然占用时间较多,但观察的内容也更有价值,对游戏的交流和讨论、对材料和目标的提供与调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融会贯通,相互转换,做到个别观察时兼顾全面,全面观察时捕捉个别,合理分配,有效结合。
案例:昊昊是我们班的弟弟宝宝,一开始,宝宝对奶粉罐的兴趣满足于来回得摆放,只见他把一个个奶粉罐拿出来,坐在了垫子上,来回的滚动着奶粉罐,一会儿再把奶粉罐放到箱子里,刚把奶粉罐放好,又开始把奶粉罐拿出来,一来一回玩了两回合,在建构区中,驿驿也被奶粉罐给吸引了,他看了看奶粉罐,把奶粉罐拿出来,放在了垫子上,从上往下开始叠起来,尽管叠得不是很稳,感觉都要倒下来了,但他还是玩得不亦乐乎,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拇指,昊昊看了看,似乎明白了,急忙把柜子里的奶粉罐拿出来,学着驿驿的样子垒高,我问元昊昊”你搭什么,昊昊给我的回应就是:”我不知道呀!”或者也就是摇摇头,旁边驿驿的听到了跳了起来,指着自己的作品大声地说:"看呀!我搭的是房子!”昊昊听到了,也模仿着说:"我搭的是房子",这时,我思考着,元宝真地是理解了嘛,还是只是模仿着驿驿的语言话说, 我就想到在建构区的环境中,有一个长颈鹿卡通形象的造型,何不创设游戏的环境引发孩子的游戏行为, “昊昊,我们来给长颈鹿搭房子好吗?”,我指了指结构区中的长颈鹿,只见,昊昊把一个奶粉罐拿出来,一个一个的把它们垒起来,当垒到长颈鹿一般的高度时,昊昊够不动了,”旁边的驿驿看到了,自己站在奶粉桶上,把手里的奶粉桶又叠加上去。
分析:孩子刚开始玩积木是从摆弄开始的,他们没有任何目的,完全是满足一种摆弄的需要,当摆弄积木的行为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关注积木的结构特征,尝试穿插垒搭。搭积木的水平处于 “一维”,或向上垒高,如高楼;或横向搭长,如搭一列火车,这种水平层次的玩法要持续很长时间。
从奶粉罐这一材料来看,还是深受孩子的喜欢, 奶粉罐的造型相对来说,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推一推,滚一滚,可以排一排,可以叠一叠,利于孩子们操作摆放, 考虑到托班孩子处于新异性的探索阶段,鲜明的色彩、新奇的事物比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们对原有的奶粉罐的材料存在着色彩单一,材料危险的情况进行了调整,我们就请家长用黄、红、绿三种颜色对奶粉罐整体进行包一包,既保证了幼儿安全,也让孩子受好奇心驱使,尝试去玩这些好看的奶粉罐,增强了孩子的兴趣性,同时,也在摆一摆,叠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去感知三种颜色。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昊昊的结构游戏尚属萌芽阶段,还谈不上真正的构造活动,他们的活动没有主题,也谈不上有活动前的构思,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大多数孩子是无目的的,只是随意地搭一搭,叠一叠,就要案例中的昊昊,满足于把奶粉罐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但看到驿驿搭的房子时,他也模仿着去,但搭的是啥孩子并没有概念,如何提升孩子建构活动的有意性,让生动、直观的情景引导孩子产生多种联想,成就有目的的建构活动,那么就需要创设情境性的游戏背景, 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案例中为长颈鹿搭房子,让孩子能主动的有目的,带有情感的叠高。但也发现,我们班结构区中,情境创设的不够,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动物类的玩具比较感兴趣,教师是否可以把建构区创设成一个动物园,给更多的动物搭房子,同时根据奶粉桶的三种颜色,在奶粉桶上放置某个动物的局部,引导幼儿能完成的搭出一个动物来。
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兴趣的持久性并并不是很强,需要教师的指导, 在案例中,我用表情、手势、肢体等动作暗示,指导元宝进行建构行为。但教师过多的指导会影响孩子活动的情绪,所以在结构游戏中,和孩子平行游戏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暗示,驿驿在用奶粉罐一个一个的叠高,给了昊昊示范,昊昊看到后,给了昊昊暗示,昊昊也开始模仿,在平行模仿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地指导孩子一些建构的技巧和方法;在共同游戏中让孩子愉快地体验建构活动的快乐和有趣;在你帮我助的游戏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战胜困难,建立自信。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到了幼儿用替代物,在交流分享中有意识地向幼儿提问,借助孩子的语言,突出以物代物的作用。
而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他们喜欢模仿,而且在意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因此,老师从这种心理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鼓励幼儿。对于个别幼儿某种行为进行肯定,对于其他幼儿暗示,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游戏中尝试这种方法。
从实录中,我们从孩子的游戏中可以捕捉到许多东西,发现了问题,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和他们一起仔细地观察和解决问题。但是,小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知识和经验都是生活中比较粗浅的,所以,有事无法直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游戏的交流分享就是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经验,那么游戏就会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造性。环境的游戏环境可以引发孩子的游戏行为,因此,我通过提供一些辅助材料:一些建构对象的图片、建构物范例,一些有趣的游戏背景,一些废旧材料等提升孩子的想象,使其获得更多的建构新经验。
2.在游戏中即时观察和连续观察结合,推进游戏水平的发展
所谓的连续观察指注重观察的过程性、递进性。在游戏中,不能单单靠一次观察,就对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孩子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幼儿生成问题的主要场所,如果当我们看到预期目标达到时,观察活动也就停止了。那么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更注重观察的过程性和连续性,将即时观察和连续观察结合,使观察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从而确保记录的是孩子的典型行为,获得幼儿游戏行为的准确信息。
案例:昊昊拿着积木抓在手里,叠叠放放,一会又带着积木东走走西走走, ,于是,我问旁边的其他宝宝也在搭玩具,我引导昊昊说:" 驿驿,你搭的是啥呀!” 驿驿指了指说:”我搭的是房子的呀!”昊昊看了看,似乎也明白了,也用两个大的积木和一个小的积木迅速的把它们垒在了一起,拉着我的手说:“宝宝,也搭了房子呀!”昊昊,真棒
我在其旁边拿了两块积木插起来,平行建构几次后,昊昊终于也把手中的积木插起来了,看到旁边的宝宝在用积木玩开枪游戏,昊昊手中的积木也变成枪对准了同伴开起来。
分析:由此不难看出,孩子的游戏行为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就“很会玩”,简单的材料都能出色的完成;有的孩子的经验和行为只是停留在纯粹的摆弄所投放的各种材料上,没有游戏情节可言。昊昊在游戏中的坚持性也不够,一下搬了很多材料下来,但是没弄多久,不仅房子没造好,又把注意力转到旁边的奶粉桶上了,也拿来一起摆弄。看到这么多的材料,他就乱了套了。我一般在游戏活动开始与结束时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而重点是个别观察,定点观察了建筑城里发现托班幼儿游戏水平的总体发展,但个体间存在着差距。
托班幼儿区域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多种经验,但是经验的提升来源于有效的游戏。因而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幼儿的游戏,发现游戏中材料的问题、幼儿的困难以及需求,有针对性的分析,真正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