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活教材,进行有效的餐点管理,是我们近阶段实践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实施有效的餐点管理,对幼儿来说不仅仅是创设温馨愉快、清洁卫生的环境,还需要我们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幼儿的餐饮习惯、食物的不同类别、幼儿的体质等等。所以说,看似简单的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对生活老师来说也有着诸多的挑战。让每个孩子愿意吃、快乐地吃、健康的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一段的实践探索,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用餐习惯的经验。
一、 通过家园合作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礼仪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不同的“书”,需要我们要心去研读,面对不同的孩子,我们需要不同的方法,这些特别的方法在老师的心里,在老师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在老师不断地实践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也是一个极富挑战又坚持不懈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我们充满智慧和耐心。
(一)家园合作,因人施教
幼儿在园的时间最多也只有八个小时,所以将教育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老师身上是不行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此,便更体现出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幼儿的重要性。对此我们的王玉兰老师和孙彩燕老师是深有体会的。
1.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天齐是我们班新转来的孩子,他的进餐情况一直不理想。每天都是他最后一个把饭吃完,到最后饭菜都是凉冰冰的了,吃了很容易生病,所以我也想过一些办法来激励他快点吃,有一些是较强硬的措施,但是都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跟他妈妈交流后,才知道天齐在家吃饭也总是这样。自从上幼儿园后,吃饭问题也有改善,但是都是由妈妈喂着才吃的。
又到了午餐时间了,孩子们都一个个洗手拿筷子开始自己的午餐。天齐的眼睛一直是看着别的地方的,甚至还在玩弄自己的筷子。“天齐,快点吃哦,昨天我们说好的,今天如果小朋友都吃完了,你还没吃完,就去隔壁班。”我走到天齐旁边提醒他。过了一会,好几个孩子都吃完饭了,天齐的碗里面还是满满的一碗饭,旁边的妮妮也还没吃完,我突然灵机一动,“你和妮妮比赛,看看谁的吃饭本领大?”。“好”妮妮说。天齐虽然不说话,但是这次他还是低头一口一口地大吃起来。虽然后来他还是输给了妮妮,但是吃饭比开始还是快多。下午吃点心时,天齐突然走到我面前:“老师,我还想比赛,看看谁的本领大好不好?”“好啊,等一下我来看哦。”没过多久,天齐就走到我面前,“老师,我吃完了。”“原来你的本领这么大呀!”听后我用一种较夸张的口气对他说。“是的。”他很神气地回答我。
2.循循劝导,言语鼓励
一天,幼儿园的午餐是鳕鱼,当我把菜发给我班译译时,她用哀求、为难地眼神看着我,说道:“老师,我不要吃鱼。我没有答应她的请求,而是引导她:“译译,鳕鱼是很有营养的、健康的好东西,可好吃了,你看其他小朋友吃得多香啊,要吃哦!”可是她还是使劲摇摇头。
为了帮译译改掉挑食的毛病,教师又与译译的父母进行了交谈。通过交谈得知,她的父母对她的挑食很头疼也没有办法,每次都是依着她,迁就她,结果导致译译许多的食物都不吃。最后,教师与译译父母达成了共识:只要译译父母能长期配合教师一起运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知道鱼的好处,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循循劝导多用正面的言语鼓励,相信译译不久就会慢慢改掉不爱吃鱼的毛病。又是吃鳕鱼了,我想到译译是一个很爱美的女孩子。于是我用神秘的口吻悄悄告诉她:“瞧。鳕鱼的肉这么雪白,你吃了皮肤肯定也会雪白雪白的,就像白雪公主一样。译译听了马上夹了一块鳕鱼往嘴里塞。等我给其他孩子分好饭菜,再去看她的时候,她碗里的鱼已经消灭干净了。我立即当着孩子们的面,表扬了译译。译译很开心。
一位聪明的老师,工作中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更多时候需要与家长建立和谐、信任的合作关系。
(二)层层递进,细处入手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更何况是教育人——这项复杂而漫长的工作。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有时光讲道理所取得的效果不太理想,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才能消化、吸收。对于这一点,我们的费姗琳老师和何敏老师做得尤为出色。
1.形式多样,尊重幼儿
自主点心时有的孩子喝牛奶时把头埋得很低趴在桌上用嘴去碰杯子,不用手。湿点喝粥时只用一只手拿勺子舀,另一只手时不用的,这样杯子就很容易滑动打翻。菜碗和饭碗离自己比较远,吃自制饼干和蛋糕时经常掉一桌渣这只是老师观察到的孩子并没发现怎么办?
故事的形式倒入,让孩子在故事的情景中认识到进餐时要干净,要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故事,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在这其中比简单的说教孩子更容易接受。有了认识如何落实呢?我遵循让幼儿参与,发挥孩子主动性的原则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采用分层的方法:角色迁移:首先角色迁移将故事中的主人公当成是自己,如果是我怎么办?关注细小环节,寻找原因,共谋策略;保教交流,家园沟通;坚持鼓励:以积累粘纸兑换奖品形式。进餐活动是一种养成性的教育,一旦养成了习惯能使孩子的生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能体验到文明进餐带来的健康生活体验。
2.关注幼儿,及时沟通
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别表现在与老师的相处上。有的孩子老师指出后能愉快的接受甚至自己改正,有的孩子能愉快接受但是需要老师一再叮嘱,而有的孩子则对老师的指正不满,甚至于有害怕和紧张的情绪。
中饭时间孩子们都在安静的吃饭,只见楠楠小朋友吃饭时,东张西望,吃一口饭,不是筷子掉地上了,就是菜掉桌上了。咀嚼饭菜时,东看看西看看,嘴巴就是不肯动。老师提醒之后,没过1分钟又是老样子,就这样每次吃饭总是吃得满脸,桌子上、地上、身上都是饭米粒和菜渣。
我和楠楠的妈妈做了沟通,妈妈说:“楠楠在家里已经无法无天了,脾气大的不得了,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四个大人都怕他,想怎么样就一定要怎么样,吃饭一定要拿到电视机前一遍看电视一边吃,大人没办法都顺着他。”那天,吃饭前我表扬了当天负责吃饭管理的值日生,而后来到楠楠身边轻轻跟说:“楠楠,你想不想做吃饭的值日生?”楠楠重重的点点头,我能看到他的小眼睛里闪着光。“那楠楠在学校吃饭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回到家吃饭也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做到了明天就请你做值日生,好不好?”我们俩还当场拉了勾。在放学离园的时候,我又和楠楠妈妈说了这件事,并在妈妈面前对楠楠说:“我们说好的哦。”之后,楠楠的进餐情况逐日好转。
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发现他们的区别,从细处入手,用不同的方法和他们相处,这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
(三)用心独特,善于观察
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膳食营养必不可少。在幼儿进餐过程中培养幼儿独立进餐、不偏食挑食、不掉饭粒等良好进餐习惯,同时,鼓励幼儿的进步和努力,也能很好的巩固了孩子已经形成的好习惯。
琪琪是个玲珑剔透的小美女,她一副娇滴滴的小模样在平时很讨人喜欢,但一到时了进餐时间,可真是让我头疼啊!她总是这个不爱吃,那个不要吃,一周下来,能有两种她爱吃的菜,那可要好好表扬一下我们的营养师了!自己坐在那儿不吃,老师帮忙喂几口嘛,全给你吐出来,还哭个不停,家长又特别重视孩子的饮食问题,总是问:老师,我们琪琪今天午饭和点心都吃得好吗?刚开学时,我们三位老师在回答“不是很好”时还不觉得怎样,可一学期快结束了,琪琪的吃饭问题一点进步都没有,一时间,我们三位老师都有些着急了。一次,偶然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那天,当我推着餐车走进教室时,她很“多事”但却有点兴奋地问我:老师,今天吃什么呀?接着她的话题,我开始了每天例行的餐前菜色介绍,当我“别有用心”地介绍完当天的饭菜后,那一餐,琪琪吃得香了许多。以后的日子里,琪琪不断地进步着,现在,她基本能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了
我园一直要求生活老师组织每天例行的餐前菜色介绍,那么,我们大可利用看、闻、说等方法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去了解今天的饭菜、增强进餐时的食欲:看——先让幼儿看一看吃的食物,如黑黑的木耳、白白的萝卜、绿绿的青菜、红红的番茄,借助视觉的冲击引发幼儿对食物的关注;闻——请孩子闻一闻菜的味道,通过味觉的刺激激发幼儿吃的兴趣;说——借助教师描述性的语言大大的渲染饭菜的可口程度,更激发了幼儿想吃的欲望。
幼儿良好的进餐和饮食习惯单靠家庭不行,单靠幼儿园也不行,脱离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脱离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复杂而精细的任务,只有在家园合作、一致教育地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才能“快乐进餐”!
二、 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用餐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物质条件,幼儿在进餐时会因为进餐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进餐行为,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进餐环境。
(一)创设愉悦的进餐氛围,关注进餐心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格外宝贝孩子,对于孩子一些挑食的现象,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在幼儿园面对一些在家里没有吃过的菜色,孩子会很排斥。长期以往下去,孩子面对吃不喜欢的菜色,心里会有一定的负担。
比如:在一次午餐时,就有这样一位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楠楠小朋友眼泪汪汪地说:“老师,我肚子疼。”我走过去看看碗里的菜,再看看楠楠,顿时明白了。老师轻轻地问道:“老师知道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告诉老师,哪个菜不想吃?”她指了指碗里的黑木耳说:“这个我不喜欢。”
这个案例我们想每个生活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有的生活老师会责怪孩子,会用强硬的态度让孩子吃下这些东西。但是,一旦老师这么做,就会给孩子的心里造成阴影,下次一定不会再吃这些东西。我们认为首先老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用温和的态度消除孩子进餐困扰。首先,老师可以向孩子介绍今天吃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谈话,告诉幼儿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其次,可以通过小故事,让幼儿感觉到吃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让孩子爱上吃饭。最后,也可以和孩子交流饭菜的味道、颜色,从而提高自己的食欲,因为餐桌也是他们探究事物奥妙的场所。
总之,面对挑食的孩子,老师要努力创设预约的进餐氛围,关注孩子的进餐心理,消除进餐担忧。
(二)坚持正面教育,奖惩结合
每个孩子的个性及习惯不一样,因此在进餐时,孩子们的表现也各异。有的孩子进餐时,低头认真地咀嚼饭菜,这样的孩子是老师比较喜欢的。而有的孩子则是,会东张西望,这儿瞧瞧,那里望望,结果这样的孩子往往餐桌上是比较凌乱的,桌上掉米粒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比如,在一次午餐时分,班中松松在吃饭时走神了,嘴里的食物也不嚼了,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又开始和附近的小朋友交头接耳,不仅影响同伴的正常进餐,自己也是磨蹭到最后一个吃完。
这个案例中记录的松松,我们想老师是比较头疼的。交头接耳导致了影响进餐速度,变成最后一名完成进餐的孩子!我想,这样的孩子,明显在进餐习惯上是存在问题的。我们认为,首先,一旦发现,老师就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幼儿了解纪律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自控。其实,老师要重视孩子平时进餐习惯的培养,引导孩子学会“安静”地进餐。当然,进餐前播放一些抒情的音乐,营造安静的就餐环境是个不错的做法。最后,对于及时改正不良习惯的孩子,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夸一夸、抱一抱等,逐步纠正孩子的习惯。
总之,进餐习惯是幼儿完成自己一份饭菜的重要保障,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也要注意奖惩分明。
(三)积极运用鼓励性语言,因材施教
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总会有几个“不小心”的孩子,不小心把饭米粒掉在地上,不小心把菜掉到地面上,有的孩子不小心把汤打翻了,这些时不时发生在平时的进餐过程中。比如,我们班就有这位“不小心”的孩子:
一次,午餐过后,我正打扫清洁地面,来到第二组时,我发现悦悦座位下有些水渍,很显然是孩子在进餐过程中把汤给打翻了。我找到悦悦发现她的衣服湿了,检查过后并无烫伤。问道:“是不是汤撒掉了?”她一脸的紧张,快要哭出来了。“老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对吧?”她轻轻地点点头。
实录中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说话声音也比较小。这样的孩子老师要积极运用鼓励性语言,对于进餐中幼儿出现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比如以前吃得慢的孩子今天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了,挑食的孩子吃了一点不喜欢的食物,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可以在全班面前表扬,进行正面示范,逐渐使其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我们要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进餐习惯,让他们爱上吃饭、健康成长。
总之,面对不同的孩子,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积极运用鼓励性语言,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其实,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由于每个孩子个性的不同,具体的策略还有很多。我们还将进行相关的实践,使孩子的午餐成为孩子们喜欢并快乐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礼仪行为的策略
由于幼儿性格、能力、爱好等的个体差异,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礼仪行为需要老师应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认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下:
策略一、创设愉悦的进餐氛围,关注进餐心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格外宝贝孩子,对于孩子一些挑食的现象,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在幼儿园面对一些在家里没有吃过的菜色,孩子会很排斥。长期以往下去,孩子面对吃不喜欢的菜色,心里会有一定的负担。
比如:在一次午餐时,就有这样一位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楠楠小朋友眼泪汪汪地说:“老师,我肚子疼。”我走过去看看碗里的菜,再看看楠楠,顿时明白了。老师轻轻地问道:“老师知道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告诉老师,哪个菜不想吃?”她指了指碗里的黑木耳说:“这个我不喜欢。”
这个案例我们想每个生活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有的生活老师会责怪孩子,会用强硬的态度让孩子吃下这些东西。但是,一旦老师这么做,就会给孩子的心里造成阴影,下次一定不会再吃这些东西。我们认为首先老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用温和的态度消除孩子进餐困扰。首先,老师可以向孩子介绍今天吃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谈话,告诉幼儿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其次,可以通过小故事,让幼儿感觉到吃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让孩子爱上吃饭。最后,也可以和孩子交流饭菜的味道、颜色,从而提高自己的食欲,因为餐桌也是他们探究事物奥妙的场所。
总之,面对挑食的孩子,老师要努力创设预约的进餐氛围,关注孩子的进餐心理,消除进餐担忧。
策略二、坚持正面教育,奖惩结合
每个孩子的个性及习惯不一样,因此在进餐时,孩子们的表现也各异。有的孩子进餐时,低头认真地咀嚼饭菜,这样的孩子是老师比较喜欢的。而有的孩子则是,会东张西望,这儿瞧瞧,那里望望,结果这样的孩子往往餐桌上是比较凌乱的,桌上掉米粒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比如,在一次午餐时分,班中松松在吃饭时走神了,嘴里的食物也不嚼了,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又开始和附近的小朋友交头接耳,不仅影响同伴的正常进餐,自己也是磨蹭到最后一个吃完。
这个案例中记录的松松,我们想老师是比较头疼的。交头接耳导致了影响进餐速度,变成最后一名完成进餐的孩子!我想,这样的孩子,明显在进餐习惯上是存在问题的。我们认为,首先,一旦发现,老师就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幼儿了解纪律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自控。其实,老师要重视孩子平时进餐习惯的培养,引导孩子学会“安静”地进餐。当然,进餐前播放一些抒情的音乐,营造安静的就餐环境是个不错的做法。最后,对于及时改正不良习惯的孩子,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夸一夸、抱一抱等,逐步纠正孩子的习惯。
总之,进餐习惯是幼儿完成自己一份饭菜的重要保障,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也要注意奖惩分明。
策略三、积极运用鼓励性语言,因材施教
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总会有几个“不小心”的孩子,不小心把饭米粒掉在地上,不小心把菜掉到地面上,有的孩子不小心把汤打翻了,这些时不时发生在平时的进餐过程中。比如,我们班就有这位“不小心”的孩子:
一次,午餐过后,我正打扫清洁地面,来到第二组时,我发现悦悦座位下有些水渍,很显然是孩子在进餐过程中把汤给打翻了。我找到悦悦发现她的衣服湿了,检查过后并无烫伤。问道:“是不是汤撒掉了?”她一脸的紧张,快要哭出来了。“老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对吧?”她轻轻地点点头。
实录中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说话声音也比较小。这样的孩子老师要积极运用鼓励性语言,对于进餐中幼儿出现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比如以前吃得慢的孩子今天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了,挑食的孩子吃了一点不喜欢的食物,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可以在全班面前表扬,进行正面示范,逐渐使其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我们要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进餐习惯,让他们爱上吃饭、健康成长。
总之,面对不同的孩子,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积极运用鼓励性语言,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其实,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由于每个孩子个性的不同,具体的策略还有很多。我们还将进行相关的实践,使孩子的午餐成为孩子们喜欢并快乐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