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在绘本阅读中抛接球

发布日期:2022-06-05 10:46:35   来源:实验幼儿园-邹晨   点击量:
“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幼儿园,走近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纯文本阅读的局限。因为绘本图文并茂,画面精美,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尤其适合小班孩子阅读。它还对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拓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绘本阅读活 动 是 常见的教师和幼儿的互动, 它 是 指 教 师 针 对 幼 儿 发 展 水 平 、经 验 与 主 题 活 动 目 标 之 间 差 距 的 价 值 判 断 , 组织的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小班绘本阅读活动具有其特殊性,主要以游戏为主,且动静结合,运用儿歌化语言。小班绘本阅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指基于小班幼儿认知发展特点,以游戏为主要手段,运用各种方法引发小班幼儿参与绘本阅读活动的师幼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小班 绘本阅读活 动 中 的 师 幼 互 动 关 系 指 幼 儿 绘本阅读活 动 中 教 师 与 幼 儿 之 间 多 向 的 相 互 影 响 与 作 用 。 它 维 系 着 幼 儿 绘本阅读活 动 的 成 效 , 是 绘本阅读 活 动 中 值 得 研 究 的 一 项 重 要 内 容 。 通 过 优 化 师 幼 互 动 的 方 法 , 来 逐  步 培 养 幼 儿 良 好 的 习 惯 , 提 升 他 们 各 方 面 的 能 力 。
针对教师绘本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表面化、单一化、平淡化、极端化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思考,在优化师幼互动方法的基础上,由此提出了在小班的绘本阅读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策略一:爱和认可策略
爱和认可是指教师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教师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帮助他们形成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小班幼儿大多方才离开家庭的怀抱,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会表现出很多消极的情绪,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教师妈妈般的爱。所以,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摸摸、抱抱、亲亲他们,缓解他们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这个新的“家”。慢慢适应之后,教师就是他们的“妈妈”,他们渴望得到妈妈的关注与认可。
[案例一:我画的好吗?]
实录:
有一次,绘本下的美术活动画太阳,我发现有几个幼儿画了一个圆形,就问他们:“你怎么不画太阳啊?”
一个幼儿回答:“老师我画了鸡蛋。”
其他幼儿一听,也纷纷说道:“我画了苹果,这是皮球……”
我表扬了他们:“你们画的真好啊,想想太阳还要画上什么?”
幼儿回答道:“还有光啊。”说着就画了起来。
我又告诉他们:“画好了太阳,还可以画鸡蛋、苹果、皮球哦,想想它们还要加上什么。”
思考:
其实,一开始,听见他们的话,我本想立即要求他们画太阳的。可是,忽然发现这几个都是平时能力不太强的幼儿,他们能够好好画画已经很不错了。这时,我就马上对他们的作品表示了认可:“你们画的真好啊。”然后再提出要求。这样小小的互动,看似没有多大的作用,其实幼儿得到了肯定,对于活动更加感兴趣,也更加愿意亲近教师,和教师交流了。因此,爱和认可可以大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改善师幼之间的关系,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策略二:有效提问策略
提问 是 绘本阅读 活 动 过 程 中 教 师 与 幼 儿 之 间 经 常 使 用 的 一 种 相 互 交 流 的 方 式 , 是 联 系 师 幼 思 维 活 动 的 纽 带 。绘本阅读 活 动 中 好 的 提 问 ,就 可 以 激 发 幼 儿 的 学 习 兴 趣 , 启 发 幼 儿 的 思 维 , 调 动 幼 儿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问题具体就是指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或调整具体化的问题以适应他们的年龄特点。首先,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问题时注意把握问题的指向性。其次根据幼儿的现场回答情况把问题细化、具体化,将大问题层层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将问题难度调整至符合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最后,可以适当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提的问题的是否有效,可以从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中体现出来,我们来看看几个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
[案例二:生气啦]
实录:
教师在《我和小猪》活动中,引导幼儿解读鲁尼和小猪生气的画面时,提问:“看看鲁尼和小猪的脸上怎么了?” 
幼儿:“脸上红红的了。
教师:“看看他的小嘴巴是怎么样的?”
幼儿:“小嘴巴都翘起来了。”
教师:“还从哪里看出他很生气啊?”
幼儿:“鲁尼头上有火。”
教师:“对啊,有火代表他们很生气了。”
思考:
实录中教师用了一连串具体化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鲁尼和小猪的嘴巴、面部表情、动作等。在教师的具体问题引导下,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我们组织的活动,当幼儿不理解老师的“问题”的真正意思时,就有必要调整问题的提法,也可以改变问题的角度。教师要抓住问题的适宜性,才能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提高。
[案例三:喜欢做什么事情?]
实录:
在《我和小猪》活动老师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小结:“鲁尼和小猪是好朋友,他们还喜欢做同样的事情。”之后,就马上提问:“猜猜他们喜欢做什么事情?”
幼儿回答:“出去玩。”
教师回应:“好朋友可以一起出去玩,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幼儿答道:“吃好吃的东西。”
幼儿说道:“一起去公园划船。”
思考:
“猜猜他们喜欢做什么事情?”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一提出来就能够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大胆合理想象鲁尼和小猪有可能一起做的事情。虽然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比较狭隘,没能回答的很开放,但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以及灵活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回答问题,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可以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因此,幼儿的思维品质得以培养,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问 题 提 的 好 , 好 像 一 颗 石 子 投 入 平 静 的 水 面 , 能 激 起 幼 儿 思 维 的 浪 花 ”。总而言之,提问是绘本阅读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好的提问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只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教师就能继续提高自身的提问技巧,活动会更为有效。
策略三:有效追问策略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薄弱,回答问题时常常有表诉不清甚至偏离话题的现象,有效追问是指针对幼儿的回答情况,通过追问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归纳想法、大胆想象。也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一系列连续的小问题,问题的难度也会降低,让幼儿明白,理解,从而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它是绘本阅读活动中常用的一种重要回应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师幼互动有效性。
[案例四:高兴的样子]
实录:
在《我和小猪》活动中,阅读小猪高兴的画面时,教师提问:“你从哪里看出他们很高兴?”
幼儿答道:“小猪和鲁尼蹦蹦跳跳。”
幼儿说道:“他们在笑。”
教师及时的追问幼儿:“瞧瞧,小猪的尾巴是怎么样的?”
幼儿观察以后,终于发现:“小猪的尾巴在在动。”
教师:“你从哪里发现它在动呢?”
幼儿:“尾巴旁边有黑线。”
思考:
实录中,教师提问后发现幼儿没有关注到小猪摇尾巴的细小部分,就用几个追问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小猪高兴时摇尾巴这一特点,让幼儿学习主动观察画面寻找答案,所以,追问可以细化宽泛的问题,越是层层深入,问题就会越细;越能够引导幼儿扩散思维,想的越广,它能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
为了激励幼儿思维的发展,有时教师的问题很广。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都不是很丰富,所以宽泛的问题可能对孩子来说不是很明确,他们往往会“跑题”。这时候老师可以借助肢体动作来帮助孩子们理解问题的指向,让孩子接过你抛来的球。
[案例五:草丛里有什么]
实录:
在《小兔乐乐》这个活动中,教师想让幼儿发现草丛里的萝卜,就提问:“草丛里有什么东西?”
幼儿回答:“萝卜萝卜。”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儿沉默了。
教师用手指指小兔子的嘴巴和嘴角的水滴。
幼儿马上说道:“小兔子流口水了,它喜欢吃萝卜。”
思考:
当教师的问题问下去的时候,幼儿没能直接接过老师抛来的球,但是当教师用肢体暗示幼儿观察乐乐嘴巴上的口水,引导幼儿将观察的焦点落到画面上细小的水滴标志,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这样就轻易化解了活动中的沉默,使师幼互动更有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教师:“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有的时候幼儿知道答案,由于对问题的不理解或者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所以接不过教师的球来。对于小班幼儿借助比比划划的肢体动作是最具体和直观的。
我国 教 育 家 陶 行 知 说 过 :“ 行 是 知 之 路 , 学 非 问 不 明 。”适 时 的 、 有 创 意 的 追 问 是 教 师 课 堂 机 智 的 充 分 表 现 。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幼儿的思维持续地相互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策略四:丰富经验策略
丰富经验就是教师灵活归纳幼儿的零星经验帮助他们经验系统化。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情况进行概括、归纳,能够使幼儿现有的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完善。
[案例六:不一样的“颜色”]
实录:
在《小刺猬的项链》活动一开始,出示拉拉的果子的时候,教师请幼儿观察:“这些果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马上把自己看到的颜色表达出来:“有红色的果子。
幼儿:“还有绿的。”
教师进行了提升:“哦,这些果子的颜色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说道:“有大大的果子,也有小的。”
教师再次提升:“它们的大小也不一样。”
思考:
实录中教师的提升可以让小班幼儿明白,原来这些红的、绿的都可以称为“颜色”,大的、小的则可以称为“大小”,果子是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啊。这样的有效回应就是直接帮幼儿归纳提升,这样的回应可以继续拓展幼儿的思维,加深幼儿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认知经验。长此以往,就能充分挖掘出幼儿潜在的能力与智慧,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拓展也是丰富小班幼儿经验的一个方法,它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延伸。在绘本阅读活动中适当的拓展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正是通过这些拓展,让孩子们扩展知识面,提高知识经验认知。
[案例七:宝宝走路]
实录:
在《小动物走路》活动中,幼儿在学一学小花猫走路以后,教师针对有的幼儿在教室里也喜欢乱跑乱跳,容易摔跤的问题,及时对小猫走路进行了拓展。
教师问道:“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们宝宝要怎么样走路呢?”
幼儿马上回答出:“也要像小猫一样静悄悄走路。”
教师:“那我们一起走走看。”
思考:
教师根据小猫走路的特点,结合幼儿生活中存在的小问题的进行拓展,这样的拓展回应很简单,很多时候只有一两句话,但往往很有用,更有利于幼儿学习走路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拓 展 是 为 了 激 发 幼 儿 有 效 的 思 考 , 拓 展 幼 儿 的 思 维 , 提 高 幼 儿 各 方 面 的 能 力 。 教 师 应 该 充 分 利 用 每 一 次 提 问 ,让 幼 儿 在 与 教 师 的 互 动 中 , 进 行 有 意 义 的 学 习 ,使幼儿的经验得到更好的提升。
策略五:随机调控
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从众心理。有时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预料不到的,这时,老师就需要围绕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时调控。调控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用。
(1)当 幼 儿 回 答 问 题 的 思 维 偏 了 的 时 候 。 
教 师 应 抓 住 有 意 义 的 信 息 , 调 整 提 问 , 提 高 活 动 的 实 效 性 。
[案例八:串项链]
实录:
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的圆形串项链时,提问:“小刺猬没有了项链想再穿一根,想想还可以怎么穿呢?”
幼儿回答:“还可以用积木穿。”
教师马上做出了引导:“除了小刺猬红的、黄的、红的、黄的这个好办法,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道:“拿绿的、红的、绿的、红的穿。”
思考:
实录中,教师在幼儿沉浸在前一个问题中,回答和当前问题不相符的时候,马上调整了提问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当前的问题,这样的引导使问题细化、有针对性,更适合幼儿理解。特别是小班幼儿,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师类似的引导能够调整幼儿思考方向,幼儿在这样的引导下,立即作出了适当的回答。
(2)当 幼 儿 意 思 对 了 , 语 言 没 表 达 清 楚 的 时 候 。 
面对 幼 儿 这 样 的 回 答 , 教 师 应 该 在 尊 重 幼 儿 的 前 提 下 , 顺 应 幼 儿 的 思 路 , 梳 理 后 再 还 给 幼 儿。
[案例九:送项链]
实录: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小刺猬送项链情节时,提问:“拉拉会把项链送给小兔吗?
幼儿回答了:“拉拉和小兔子是好朋友。”
教师重申:“对啊,拉拉的朋友小兔子喜欢项链啊。”
幼儿又说:“他们是好朋友,拉拉喜欢小兔子。”
教师追问:“所以,拉拉把项链送给拉拉了吗?”
幼儿回答:“送了。”
教师提升:“拉拉很大方,愿意把项链分享给朋友,我们也愿意和朋友分享好东西。”
思考:
实录里的幼儿其实一开始就想表达拉拉愿意送项链的意思,但是没能够表达清楚,这时,教师首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尊 重 幼 儿 的 回 答 , 再 用 正 确 的 表 达 帮 助 幼 儿 完 善 经 验 ,引导他们正确的表达,使幼儿都明白和好朋友分享是个大方的孩子。通过拉拉大方的把项链送给小兔子这一情节,引导幼儿大方的和同伴分享。
(3)当幼儿回答清晰的时候。
面对幼儿清楚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
[案例十:送项链]
实录:
在《一颗纽扣》的绘本活动中,教师提问:“这颗纽扣是妈妈的吗?你怎么知道?”
幼儿回答道:“这颗纽扣是妈妈的,因为它和妈妈的纽扣一样的。”
教师回应:“你看的真仔细,一眼就看出来了。”
思考:
肯定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回应策略,对幼儿的想法都应本着正面教育的原则给予肯定。肯定的作用是让所有的幼儿都知道“你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当 幼 儿 的 回 答 正 确 、 清 晰 时 , 教 师 可 用 一 句 话 来 帮 助 幼 儿 概 括 其 表 达 的 意 思 , 然 后 继 续 引 导 。 
(4)当幼儿忽视画面的时候。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观察画面有的时候还不够全面,特别对细小部分不能观察到。这时,教师可以借助点点画面,用手指画圈等形式暗示小班孩子仔细的观察画面。
[案例十一:不一样的纽扣]
实录:
在《一颗纽扣》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判断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否是小狗的,教师提问:“这颗纽扣是小狗的吗?为什么?”
幼儿:“是小狗的,都圆圆的。”
也有幼儿说道:“不是的。”
教师马上用鼠标点在小老鼠的纽扣和小狗的纽扣上,停顿一下,然后用鼠标在纽扣周围画圈圈
幼儿发现道:“不是的,不是的。”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不是小狗的呢?”
幼儿回答:“小狗的有三个洞洞,小老鼠的有四个洞洞。”
思考:
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常常会把相似的物体看成相同的,就像两颗形状、颜色相同,但洞眼不同的纽扣那样。教师用鼠标指出、圈出应该仔细观察的位置,引导幼儿缩小观察画面的范围,仔细观察这两颗纽扣。通过这样的动作,孩子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范围马上缩小,并仔细的去观察纽扣上的细节,发现了问题。这样的方法,在引导幼儿重点观察某些画面时特别有用。
回应就是教学 活 动 过 程 中 , 教 师 通 过 提 问 、 动 作 、 眼 神 等 方 向 幼 儿 抛 出 很 多 球 ,抛 球 ― ― 接 球 ― ― 再 抛 球 的 过 程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幼儿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绘本阅读活动内容丰富,能够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的回应能把幼儿各方面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帮助幼儿共享、提升、完善自己的认知经验,它可以达到预设绘本阅读活动无法达到的某些意义。所以,如何对幼儿的零星经验作出回应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对幼儿发展而言,我们的绘本阅读活动的终极目标,不是使幼儿走得更快,而是要使幼儿走得更远。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进一步提高绘本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