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景,让幼儿拥有真实和快乐的体验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学习与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兴趣点,在活动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幼儿主动的融入到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当幼儿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的时候,他们也就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对于托班孩子来说,教学情景更多的是游戏情景。
【案例一】“宝宝,今天我是渔网,你们是小鱼,我们一起游泳喽!”孩子们一听,就唱着歌欢快地游了起来,游着游着游到了多功能厅,游着游着游到了大舞台上。孩子们的情绪正从最初的小紧张慢慢向兴奋转变。我一看,情况差不多了,就大声唱到:“快……快……抓住!”孩子们一听,纷纷往家(小椅子上)躲。我张开双臂抓住了一条小鱼。不管是没有被抓住的,还是被抓住的小鱼都在椅子上笑逐颜开了。我先表扬了没有被抓到的小鱼:“你们真棒,一下子就逃回家了!”他们得意地哈哈大笑。我再接着说道:“有的小鱼被抓住了,是谁呀?”孩子们指着被抓住的孩子,叫着:“是她!”
接着,我开始引出故事主角了,我一边说道:“还有一条小鱼也逃走了,在哪呢?”一边出示了PPT上的小金鱼。孩子们忽然发现大频幕上出现了一条小金鱼,都小手伸出来,指着叫:“在那里!在那里!”这时,我才开始介绍:“这是小金鱼。” 这时的小金鱼对于孩子们来说,仿佛是刚才一起玩游戏的同伴,他们对于小金鱼的兴趣十分浓厚,这和一开始就直接出示小金鱼的感情也是不能与之相比的,情感也能够更好的得到激发。
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如果只是单一的给她一本绘本,或许它并不能直观的感受到绘本对她的吸引,因此,游戏情境的创设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对于活动的兴趣,体验绘本中的情感脉络。在《小金鱼逃走了》的活动中,我创设了玩《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游戏情景,从游戏中自然地向绘本过渡。这样的活动方式特别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投入到活动中,激发对于小金鱼的喜爱之情。
二、多感官参与,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陶行知提出的“儿童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脑、手、嘴巴、时间和空间。根据陶行知这一思想,如果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我们教师就应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它们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有利于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也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如果我听到了,那么就知道了;如果我看到了,那么我就明白了;如果我做了,那么我就真正的懂了。”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调动幼儿的眼睛、嘴巴和耳朵,更是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手和脑,让幼儿手脑并用,在做中学,在学中乐。
【案例二】宝宝们很喜欢看书,每次只要一看书,你们的小眼睛个个紧紧地盯着图片,看着你们如痴如醉的表情,我知道你们很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今天,我给宝宝们带来的是《醒了,醒了》这本绘本。
我问宝宝:“你看到了什么?”
宝宝们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我:“雪花!”果然,图片上最大最显眼的雪花抓住了你们的眼球,很高兴,这是我本想到的回答。
接着,我又问宝宝:“还看到了什么?”我企图想用追问的方法,吸引他们把注意力往图片边上其他内容去观察。
“冰”小于戈回答我。这个答案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追问:“哪里看到冰?”
“就在哪里”小于戈指着图片上池塘的地方。哦,原来是画面边上有块小池塘,冬天池塘里的水结成冰!真棒!看来小于戈对冬天的经验丰富,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知道冬天河水结冰。
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刮风的音效,配上一点轻音乐,画面上飘着动态的雪花,“闭上小眼睛,想一想,现在是冬季,想一想你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雪花。”我要求你们把小眼睛闭起来,营造雪花飞舞的冬季。
我特意在每个人的耳边拿扇子扇扇风,给你们制造一些凉意。
“老师,好冷呀!”心妍马上脱口而出,我暗喜,看来给了一点“风”感官上让你们体验到丝丝凉意,瞬间仿佛置身在冬天呢。
我继续讲述故事,在小熊一页,我停下来,问:“宝宝看,哪个小动物醒了?”“小熊”。
“小熊在干什么?”我问道。这个提问有些开放,没有指向性,刚提问一下去宝宝们没有什么反应,教室里很沉默,你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思考。
于是我又追问:“看看小熊的嘴巴怎么样?手又放在哪里?”
弈昊回答我:“嘴巴张得大大的。”“那手在干什么呢?”我又追问。
“放在嘴巴这里。”俊一补充我。一旁的凡凡说:“它是这样的。”一边说着把动作展示给我看。
我知道在一步步追问之下,宝宝们的答案也逐渐清晰明了,而凡凡的动作模仿告诉我,她知道小熊是在伸懒腰,只是动作表达先于语言表达。“伸懒腰”“打哈欠”这些词对宝宝来说有点难,不能准确将动作与名词词意联系起来。
我马上请凡凡站到集体面前展示动作,一旁的添添说:“哦,我知道了是在打喷嚏呢!”我一看,还真和打喷嚏有点像呢。
听到添添的答案后,其他的宝宝也跟风说着是在打喷嚏呢。我恍然大悟,生活中的经验告诉你们,捂住嘴巴就和平时你们打喷嚏的做法是一样的。你们现有的经验点就在这。所以,我没有否定你们的答案。
接着,我模仿着图片上小熊的动作,把手放在嘴巴上,张大嘴巴,说“宝宝看看,老师和小熊的动作一样吗?”“一样一样的!”“仔细听,小熊还会发出什么声音?”“啊~”我大大的模仿伸懒腰时发出的慵懒声。“哈哈哈,你和我的爸爸一样,早上起来都是这样的。”辰辰欢呼着,看来在生活里他看见过睡醒起床爸爸的样子。
我肯定辰辰的想法,说“没错,这个是睡醒的声音,小熊在伸懒腰哦!”“宝宝来,我们一起学学小熊伸懒腰吧,还可以发出什么声音呢?”
此时,你们个个跟着做了个伸懒腰的动作,可高兴呢!你们在互相比着谁的声音大,互相比着谁的懒腰伸得长。
看来宝宝们也都醒了,醒了……
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调动幼儿的眼睛、嘴巴和耳朵,更充分调动幼儿的手和脑,让幼儿手脑并用,在做中学,在学中乐。
三、多角度迁移,引发幼儿情感内化
对于幼儿的学习而言,绘本蕴涵着较强的人文性,能帮助幼儿在倾听、理解中体验人文情感。所以我们老师在引导幼儿倾听原作,阅读绘本时会比较注重体会绘本中的情感,也尝试引导幼儿学习迁移这种情感。
【案例三】这是一本基本没有字的书,画面简单有趣,处处再现了幼儿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场景,让人充满着好奇。当一群孩子们快乐地扮着小鱼游,唱着《许多小鱼游来了》的歌曲游进场的时候,他们瞬间就被PPT首页的小鱼吸引了。当小鱼不见了,幼儿们似乎是感同身受,似乎是自己的同伴不见了,着急的表情溢于言表。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们急忙这里找找,那里找找。由此可见,幼儿们扮演小鱼并进行游戏这样的导入,使他们在玩一玩的过程中很好地将对小金鱼喜爱的感情进行迁移,引发了情感的内化。
当绘本阅读到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截取了小金鱼在电视机里的画面,并问道,“小金鱼现在在哪里?”“电视机里~”幼儿们异口同声地说到,有的幼儿情绪激动得手不停地指着,满脸地希望小金鱼不要再不见了。播放了录音后,教师问:“小金鱼说了什么?”幼儿们满脸喜悦地说:“它说在我们班的自然角~”带着喜悦的心情,幼儿们都奔向了自然角寻找小金鱼。
通过本次的绘本阅读,从游戏的角度迁移到了喜爱小金鱼;从绘本中寻找丢失的金鱼迁移到喜爱绘本中的小金鱼,又将对绘本中的金鱼的情感迁移到自然角中的金鱼,又将对自然角中金鱼的情感迁移到了其他的动物。
四、运用多媒体画面,幼儿幼儿产生情绪体验
没有情感,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会变得枯燥无味。灵活运用多媒体画面让幼儿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会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培养正确的情绪情感。
【案例四】在《小金鱼逃走了》的现场教学中,主角是一条红颜色圆身体亮亮眼睛小尾巴的小金鱼,当这个画面出现的时候,涵涵激动地叫着是红色的小金鱼,然后一边叫着一边还用小手做着一条小金鱼的样子,双手扭来扭去,当我告诉他们小金鱼逃走了不见了,因为加上了一个逃走的音乐,涵涵就很激动很着急地叫着:小金鱼不见了,小金鱼不见了,小金鱼它去哪里了呀?孩子们会着急地问道,从而激发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当幼儿在花盆中、糖果罐中寻找小金鱼时,通过将PPT中小金鱼所在的画面细节放大来验证幼儿找到的圆身体、亮亮眼睛的小金鱼,这时候的他们会欢呼起来,为自己找到了小金鱼而拍手鼓掌。
运用这些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而且还配有适当的音乐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可以说是集形、声、色为一体,尤其是对于托班幼儿可以边听、边看、边娱、边想,极易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也激发了孩子进一步对于可爱的小金鱼的喜爱之情。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充分发挥幼儿自我发展的能动作用,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积极的自我体验;让幼儿通过实践来认识、体验周围事物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使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来构建知识、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经验,让幼儿在阅读中更多的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从而养成自信、合作等良好品质,最终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