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投放适宜材料,促进托班幼儿的发展

发布日期:2020-09-22 13:18:33   来源:实验幼儿园   点击量:

 

 角色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还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对托班幼儿来说,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摆弄与操作,感官不断受到触摸、移动、聆听、观察等刺激,其语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频繁发生,有力地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教师来说,提供适当的角色游戏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指导方式,我们对托班幼儿使用材料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游戏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宝宝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游戏材料,促使孩子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所以说在角色游戏中任何正确有效的提供游戏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托班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因此宝宝的任何游戏行为都能做出发展意义的解释。教师在游戏中随机观察,根据自己对幼儿发展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关注幼儿的每一个寻常时刻,作为自己了解幼儿、引导幼儿的依据。

在观察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感到适宜的游戏材料可以促进托班幼儿发展水平。以下是我对托班角色游戏材料提供与宝宝游戏行为之间的关系解读。

一、适宜的游戏材料激发托班幼儿的规则行为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及其重要价值——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游戏是他们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角色游戏是自由的,幼儿在游戏中充分表现已知,但角色游戏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往往又是有规则约束的。游戏的规则意识是从无到有,从他律到自律。游戏的规则约束着幼儿按角色的需要去行动,同时帮助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发展。游戏是发展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规则伴随着游戏,规则的发展也推动着幼儿游戏的进程。

托班幼儿的玩具和同伴的游戏活动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带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具材料,处于平行游戏阶段,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如:游戏刚开始,活动室里有创设布置的二个“娃娃家”、一个“点心店”、一个“烧烤店”等,但是每到游戏时间总有许多幼儿发生争抢,不是抢着做“爸爸妈妈”,就是抢着做“厨师”,教师经常要充当“警察”来调解纠纷。所以成人在帮助托班宝宝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明确角色标识的材料和游戏材料的数量,强调角色分配的规则。

为避免争抢,在特定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材料在种类上当减少一些,而同类材料在数量上应多一些。因此在游戏发展的中期,我们在各个角色区域中,根据角色的数量,提供了相应的角色标识:爸爸妈妈的围裙、领带、烧烤店营业员的帽子和围裙等。这样幼儿知道,没有这些装扮的材料,就应该调整选择其他角色进行游戏。增强了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和互相谦让的行为。

二、适宜的游戏材料激发托班幼儿的交往行为

《纲要》指出,“同伴及其交往是孩子重要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孩子们在同伴群体中互相观察、教导、模仿、讨论、协商、合作,学习和锻炼着各种社会技能、社会行为,发展着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和多样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促进同伴间的交往,在孩子中建立一种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合作性学习氛围。”托班幼儿在第二学期明显开始出现角色间的简单交往,宝宝在游戏交往中调节自己的行为,丰富游戏情节,形成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克服任性,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陋习,才能协调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提高和同伴交往的能力。

案例:这天,妈妈在娃娃家里喂娃娃吃饭,可是妈妈的手一滑,“哐堂”一声,饭碗打翻了,饭粒也撒了一地,地板上到处是米饭。扮爷爷的牛牛听到了声响,赶忙走到房间:“怎么回事啊?”扮妈妈的萱萱低着头说:“我把饭撒了。”“没关系,我来扫。”刚说完,爷爷就拿了扫帚,像模像样的扫起了地板,爷爷嘴巴里还不停的说:“我扫,我扫,我扫扫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宝宝不愿意、也不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经常是一个人孤单地玩,或看别的小朋友玩,交往的范围小,交往能力很弱。

而在角色游戏中,托班宝宝也会模仿成人,进行简单的交往,宝宝通过材料和同伴进行了互动,从而可以发展交往能力,提高语言水平。因此我班依据幼儿实际年龄特点,发展的需要,利用适宜的游戏材料培养托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促进宝宝自由活泼、自主快乐、健康地发展。

三、适宜的游戏材料激发托班幼儿的表征行为

表征行为是当刺激新异程度较低的的事件或事物作用于幼儿的认知结构时,幼儿自发产生的行为,表现为一种象征性功能如模仿,以物代物和人代人等。当幼儿有了一定的经验的基奠,就会出现表征行为,在表征过程中如果幼儿又遇到新异程度较高的刺激物,就会再次引发探索行为。角色的选择和行为出于一种模仿的冲动,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宝宝,其角色扮演就越出于这样一种动机。

案例1:娃娃家里,彦妍在煤气灶前摆弄了一会儿玩具后,看到了放在小床上的围裙,自言自语:“我做妈妈。”马上拿着走过来要求给系上。我问:“这是什么?”妈妈烧菜的时候用的。”爸爸昕驿也吵着要用,彦妍生气地说:“人家都是妈妈烧饭的时候用的,爸爸不可以带的。”其他孩子也附和着。昕驿气乎乎的转头说道:“明天我也要做妈妈。”彦妍嘀咕:“男的不能做妈妈。”

针对宝宝之间出现的问题,我们又提供了一个围裙,这样扮爸爸的小朋友也能系上围裙了,从而也解决了分配角色产生的矛盾。由于外部刺激引起角色扮演时,那么这个角色及其动作的扮演便是模仿的冲动,所以彦妍看到了围裙才想到要扮演妈妈,因为她在家里看到每次妈妈烧菜都是系上围裙的,所以觉得围上围裙就是妈妈。在这里,角色扮演的着力点是动作,并且是特殊动作,而不是典型的动作,彦妍扮演的只是她自己的妈妈。

 还有托班宝宝的替代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瞬间的行为,如何把幼儿无意识的瞬间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持久性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性行为、表征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呢?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观察、了解、捕捉、挖掘、鼓励、肯定,并不断地强化幼儿的象征行为,使幼儿的象征行为从“瞬间”到“持久”,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群体”,从而使某些材料成为孩子们公认的替代物,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案例2:涵涵今天在娃娃家当爸爸。他开始和“妈妈”一起整理娃娃家的餐具。基本上整理好了,我看见娃娃家的妈妈到“点心店”去吃东西了。涵涵没有跟着去,而是在煤气灶边上的厨柜里翻东西。翻了一会儿翻出了一块圆柱形的小积木放在桌子上,然后继续翻。可能是积木被卡到里面了,一时拿不着,只看见他垫起脚尖使劲地往里钻。总算拿出来了,原来是第二块圆柱形的积木。

我问他:“你拿着两块积木有什么用?”

“给娃娃家家作门铃。”

“为什么是两块?

“红红家一块,黄黄家一块。

“出去了要关好门,有客人来也可以先敲门。

总之,角色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他们在游戏时表现出何种特点,那都是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理解游戏能带给宝宝快乐的同时,也应该理解托班幼儿在游戏时表现出的特点。幼儿是在游戏中不断成长的,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在游戏中与幼儿们一起“成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