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该不该加工孩子的作品(小蜻蜓幼儿园 胡祎炜)

发布日期:2021-11-03 13:27:16   来源:实验幼儿园   点击量:

该不该加工孩子的作品


小蜻蜓幼儿园 胡祎炜

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关,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关”以及促进幼儿“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关感体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实现这些要求的重要途径,就是幼儿作品的展示都具有这个功能,但王老师对于孩子作品展示的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

实录:

和往常一样,从户外活动回来后,孩子们小便洗手喝完水,自觉地抱着自己的小凳子,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着新本领的到来。王老师提前通知家长让小朋友各带一个橘子过来,每个孩子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王老师,同时也好奇着为什么要带橘子来幼儿园呢?“小胡老师,橘子要来干嘛呀?”原来是要做漂亮的橘子贴画,孩子们都兴奋极了,跟着王老师的节奏开始剥橘子,孩子们的手部发展都挺好的,不一会儿,一颗饱满多汁的橘子就出来了,个别孩子甚至没有忍住,啊呜几口就吃完了。

在拼贴画示范结束后,王老师给每一位孩子都下发了“一个漂亮的花瓶”,“老师,我这个沾不住。”“老师,我的也不行。”但由于橘子皮过于厚,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把它粘在纸上有些困难,一个个的都在寻求帮助,王老师耐心地走到他们面前,为他们再次示范了一遍。再几次帮助下,孩子们掌握了粘贴橘子皮的技巧,越来越熟练,寻求老师帮助的声音也越来越少。

活动结束后,王老师给每一位上交作品的孩子都写上了姓名和学号,每教一个孩子就鼓励一个孩子,“嗯,储蓄罐本领很大!”“嗯,你的本领也很大!”孩子们听完都露出开心的笑容。接着,王老师又把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墙面上,过程中,她并没有挑选谁好看谁不好看,就只是机械化的拿一张贴一张。有的“花瓶”空空的,留白的地方还是白的,只是有一两片撕的极碎的橘子皮,原本以为王老师会嫌弃,会直接丢在一旁,但是并没有,王老师照样丝毫未动的上墙了。我好奇的问:“为什么这么丑的也要放上去?”她看了看我说:“幼儿展示的作品应具有差异性。”

分析:

    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王老师并没有差别对待,而是注重了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指南》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在幼儿的生活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与环境不断重复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激发思考、引导活动、启迪智慧、改变认知。

“环境杂乱、还是整洁?”、“作品制作很精美、还是不一定精致但却是幼儿创作的?“、”仅仅只是单纯的作品展示、还是有幼儿痕迹的?“、“仅仅是纯文字的展示、还是图文并茂的?”...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会思考这些问题,我从前认为孩子们画的画需要加工一下再展示,或者让他放在箱子里下次再画。但王老师的做法让我反思:支持幼儿自由探索的、丰富的、能支持幼儿积极互动的、有幼儿痕迹的环境也许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更有启迪作用。

可以尝试让环境与幼儿产生链接。例如:当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帮助幼儿加上他的作品名称和作者、时间等、还可以加上幼儿对作品的解读;面对建构、操作等无法长时间保留的作品,可以附上幼儿创作过程和成品的照片;持续创作的作品,可以加上幼儿的创作不同阶段的对比图。

可以适时地提问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环境潜在的教育作用。例如:带领全体幼儿或者小组幼儿在教室里欣赏展示的作品,向幼儿提出低水平或高水平问题;对展示的、已完成的或者正在进行中的作品进行反思;还可以在餐点时间和过渡时间,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展示作品。通过谈话,讨论幼儿之前的学习过程和作品细节,促进幼儿对环境的发现与思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