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程,男,3岁,自己管自己叫宝宝。可爱的宝宝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爸爸妈妈都很爱宝宝,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宝宝活泼可爱,很爱唱歌,音乐似乎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么一个爱唱歌的孩子在讲起话来却有些吞吞吐吐,一个字经常要拖很长的音。
实录一:爱唱歌的宝宝
宝宝入园前我们就了解到,他很喜欢唱歌,而且有较强的音准,歌曲量也很多。一天,客人老师来到班级里,宝宝在一旁唱歌,于是老师就让宝宝给客人老师唱一首曲子,宝宝很大方地唱了起来。可是随着几次让宝宝展示机会的增加,宝宝有些不情愿在老师面前表现了。“宝宝,给这个老师妈妈唱一首歌吧。”我建议。一旁的老师也是饶有兴致地等着,可是宝宝怎么也不愿唱,“唱过了,唱过了”。“宝宝唱得可好听了,再唱一次吧,唱完了贴个五角星好吗?”这下宝宝的兴致又有了,高高兴兴地唱完了歌曲。“来,贴上五角星的宝宝真棒呀!”宝宝也开心地笑了。
教育介入:
宝宝的反应让我意识到,小年龄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会有陌生感,他们会拒绝与陌生人交流,这时,老师通过肯定和鼓励,让宝宝有信心表演。同时,小年龄的孩子很喜欢贴纸等小东西,老师以此来激发出宝宝给老师表演唱歌的兴趣,并给他及时贴上贴纸,落到实处。
实录二:一说话就疙瘩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苹果吗?”老师手里拿着苹果正在开展活动,大部分孩子都说“喜欢。”宝宝有些着急了,大声地说:“宝……宝……宝……宝宝也喜欢。”“恩,老师知道了,每个宝宝都爱吃苹果,请张栋翔来说说。”“宝……宝……宝……宝宝也喜欢…………吃苹果。”“宝宝,不着急,慢慢说好吗?”宝宝稍微平稳了情绪,“宝宝……宝宝也喜欢吃苹果的。”“张栋翔讲得真好,来,请你吃苹果。以后就要这样慢慢地、轻轻地讲话,好吗?”其余的小朋友,老师也让他们一个一个的说出来自己喜欢吃苹果。
教育介入:
以苹果这种幼儿常见的东西开展活动,幼儿就会人人有话要说,愿意说。宝宝的表现正符合他的性格,开朗并且有些小冲动。但是在众多孩子中间,他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就显得有些吃力了,所以他就更加紧张了。说出来的话吞吞吐吐,越是吞吞吐吐就越是说得响,越是响说话就越紧张。此时,老师采取了个别回答的措施,示意其他孩子都停下来,让宝宝单独说一次,并且给他更多的机会慢慢说、轻轻说,等到孩子的表达有进步时老师给予他实质性的肯定,就是吃苹果。这样对于宝宝来说就是极大的肯定了,会让宝宝有意识地觉得我慢慢地、轻轻地讲话就会得到好吃的东西。另外,老师也及时地让其他的孩子也一个个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方面让其他孩子也有了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宝宝有了聆听和学习的机会。让宝宝了解讲话要慢慢讲,老师喜欢慢慢讲话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