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背景:
十一国庆上来,孩子们就开始热衷于飞机的游戏,他们也想造一架飞机准备去旅游。
游戏实录:
第一架飞机诞生了
阿宝说:我今天想玩飞机的游戏,我想做驾驶员。不过没有方向盘。
老师:你去材料区找找吧,有没有圆圆的像方向盘这样的东西。
阿宝找来了一个一次性的盘子,然后拿着这个圆圆的盘子,模仿着驾驶员的动作开始开起了他的飞机。
飞机很冷清,一个人也没有光顾。可是我们的飞行员依旧乐此不彼的开着他的飞机。
分享交流:
老师:今天,我们教室里出现了一个新游戏,看看这是谁,在做什么呢?
幼儿:阿宝,他在开飞机。
老师:你怎么知道他在开飞机呢?
幼儿:我刚才听阿宝说的。
老师:你们坐过飞机吗?(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说自己坐过飞机)那你说说,坐飞机是怎么样的?
接着孩子们把他们坐飞机的情景众说纷纭的说了一遍······
分析:阿宝在游戏中遇到了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向老师发出了求救的信号。游戏中阿宝始终不放弃他的飞机,他一直驾驶这这架飞机。其他幼儿呢,虽然看上去玩着自己的游戏,但偶尔也关注到了身边同伴在做什么,他们从阿宝的行为,阿宝和老师的对话中了解到了阿宝的飞机。
支持:
1. 用语言提示幼儿去材料区找一个与方向盘相似形状的物品替代。
2. 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我把阿宝的这个创意进行了分享。然后又和孩子们交流了坐飞机的一些事情。
第二架飞机诞生了
娃娃家要去旅游,他们需要一架飞机,然后两位男孩子就搬来了一个桌子,他们把桌子往地上一放,搬来几个小椅子,这就是他们的飞机了。
老师:这是什么呀?
肉圆:这是我们的飞机。
分析:飞机上坐满了人,那是娃娃家的一家人准备去旅游。他们不在乎飞机像不像,他们只要能到达他们的目的地。
分析:在这个游戏情节中飞机只是一个工作,孩子们所要的目的不是飞机游戏,而是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旅行。
飞机有了,其实孩子们的经验也是有的,但是不能在游戏中呈现出来,那是因为他们对飞机的构造,坐飞机的经验不能完整的整合在一起并表现出来。
分享交流:
老师:你们,娃娃家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去旅游了呢?
娃娃家的成员们:我们坐了飞机。
老师:咦,我怎么没看出来这是飞机呢?飞机应该有什么?
幼儿:飞机有两个翅膀。
老师:对呀,这架飞机没有翅膀呀。你们看看我们下次可以用什么来搭飞机的翅膀呢?
成成马上发现了放在游戏材料区那些粗大的管子:这个可以搭翅膀。
老师:那我们下次去试试看好吗?
支持:分享交流中引导幼儿去回忆飞机的构造,并通过个别幼儿的经验来增加幼儿对材料的运用。
第三架飞机诞生了
今天成成和小宇玩飞机游戏,他们继昨天的想法搭了一架有翅膀、有机尾、有座位,中间还有自取饮料的飞机。
烧烤店老板坐上飞机去了趟北京。
娃娃家妈妈坐上飞机去了趟广州。
分享交流:
老师:我们来看看今天的飞机,找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幼儿:他们用两个管子搭了飞机的翅膀。
老师:我们看看飞机的两边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呀?
幼儿:一样的。
老师:这边有一个翅膀,那边就也有一个翅膀。这边是两个座位,那边呢?
幼儿:也有两个座位。
老师:对呀,这样这边有的,那边也有的,而且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叫它对称。只有对称的飞机才能飞得高,飞得安全。今天我们的飞机搭的真棒!飞行员很厉害。
第四架飞机诞生了
今天的飞机毅飞开的飞机非常的小,没有座位,只有一个飞行员。飞机小模小样结构到时不少。有螺旋桨、有翅膀像模像样的。那么这是一架什么飞机呢?
分享交流:
老师:毅飞你今天搭了一架什么飞机呢?大家看看毅飞的飞机和之前小朋友搭的飞机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他的飞机很小的。
幼儿:他的飞机有螺旋桨。
老师:你们真厉害,小眼睛可亮了,螺旋桨都发现了呀。
老师:这么小的飞机不能坐人要来干嘛呀?
幼儿:这是看看地上有没有障碍的。
老师:是只有做一个飞行员的吗?
幼儿:是的。
老师:我也知道有这样可以专门用来观察的飞机,你们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幼儿:不知道。
老师:这个飞机叫巡逻机,就像毅飞说的,警察飞行员在上面巡逻,看看下面有什么不完全的事发生了,他可以指挥部报告。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幼儿:保护大家安全的。
游戏中的孩子:
1.学会关注生活,拓展游戏情节
十月一日大家都出去旅游了,在旅游中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很多孩子会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游戏前我们一起谈谈节日里的事让孩子们关注生活,这样孩子的游戏情节就多了起来。第一架飞机就这样诞生。
2.学习仔细观察,提升构造能力
游戏中由于孩子的构造能力有限,所以在前面的一些构造飞机中总感觉不像。在通过对真实飞机的观察后,孩子们发现,飞机有一对对称的翅膀,那么翅膀用什么材料来构建呢?鼓励孩子发现相对应的材料,有了材料有了模型,在观察和比较中,孩子的构造能力也加强了,并在构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了对称的运用。
3.关注社会热点,丰富认知经验
科技的发展,现代交通工具的运用也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在生活中,不仅有警车、而且还有警机,其实孩子们也关注到了这个社会热点,在分享交流中,把这样的热点从个体经验到全体经验,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体现。在这样的转化中,孩子们的认知经验也就越来越丰富。
游戏中的我:
1.基于孩子需求——解读幼儿 有效支持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感受,这样教师的教育才会有共鸣,才会有呼应。基于这些思考,我用分享交流、问题的暗示等显性和隐形的介入方法来推动。不急于马上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共同讨论,用启发式的问题,接纳孩子们的各
种想法的同时敏锐地去发现幼儿模糊不清的想法,让幼儿通过对话整合自身的零散经验,在同伴互动中获得有益、有趣、丰富的游戏经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迁移、建构新的经验。
2.聚焦价值分析——善于尊重 给予信任
随着年龄的递增,幼儿的想象、创造萌芽的替代行为随之增多,在角色游戏中,只要教师善于敏锐地观察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给予信任,孩子会给你无限惊喜。最后通过分享的方式,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提高幼儿使用替代物的能力,从而激发更多幼儿在今后游戏中寻找替代物的意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只有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幼儿的游戏才会快乐,从而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