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做老师
——提升小班家长助教活动的方式与策略
吴洁
我们进行了“小班家长助教”这一有效形式,意义在于充分挖掘小班家长身上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真正让小班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幼儿园根据一日活动的目标要求,有计划地聘请或邀请一些热心于幼儿教育的家长,利用他们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专业优势及家庭方面的资源,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与教师共同完成保教任务与课程探讨,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计划和方案。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做为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家长提供资源——资源提供服务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家长助教活动,能够促进家园联系,为家长和老师搭建一个互动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同层面的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工作,家长的职业、阅历、特长对幼儿园来说就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主题活动中,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在老师的要求下帮助幼儿丰富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和知识等。
在“娃娃家”主题中,幼儿对爸爸妈妈的物品非常感兴趣,我就发动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各爸爸妈妈用的领带、鞋子、包包等方面的材料,帮助幼儿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样在“苹果和橘子”主题活动中,于是我们组织了亲子秋游活动,鼓励家长带幼儿到“开心农场”,帮助幼儿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了解自己家乡的水果等。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进行辅助式家长助教活动时,由于我们的家长中有很多的祖辈家长,因此教师有需要家长辅助的活动时,不妨可以采用临时家长会的方法,帮助这些祖辈家长理解相应的要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才能保证辅助式家长助教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做到的是保证不同年龄段家长的参与有效性。
策略:通过家长提供资源的过程中,老师只是简单地与家长交流活动的目的,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和帮助幼儿积累的资料和积累的相关经验。因此这种指导只需向家长说明原因和交代配合内容,同时尽量用诚恳的态度邀请家长鼎立协助。
二、家长协助活动——活动参与支持者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具备幼儿园所涉及的全部知识,当教师遇到专业上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方面时,就可以让具有与这些课程内容相关专业特长的助教来协助完成教学任务,让我们的家长成为活动的参与支持者,这样效果会更佳。这些家长在专业上有明显替代优势,能弥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缺陷,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去邀请家长加入,协助教师顺利完成课程计划并参与课程开发。
如在“小宝宝”主题活动中,幼儿对自己和好朋友的名字非常好奇和感兴趣,但由于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语言能力正在发展中,很多孩子口齿不够清晰,于是,我邀请家长在家用短句向大家介绍自己名字。同样在“娃娃家”主题活动中,有幼儿了解家中的主要成员的一个素材点,因此老师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漂亮的全家福,并把它展示在班级环境中。因此集体活动前期准备由家长和幼儿合作在家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说说做做,家长既帮助孩子了解了家中的主要成员,同时又加深了亲子间的情感。间接式的家长助教活动在小班初期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多多运用。
策略:在家长协助式的家长助教活动中,教师邀请进行家长助教活动时,要做到
1.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有目的、有选择。
2.教师对家长的指导、需要帮助家长了解活动的概况。
3.教师要在活动前向家长明确活动的重要性
由于在家长协助式的家长助教活动中,家长能根据教师的指导,密切地配合教师进行主题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家长助教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特别是在小班初期,家长们一般对家长助教活动还是很陌生茫然的状态下,教师一定要遵循这样的指导策略。此外,与提供资源的家长助教活动相比,这种助教需要老师指导家长更具体和细致,而且家长参与教育的内容,就是老师教育活动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家长做老师——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者
本课题中“家长助教”活动就是把原本似乎仅仅是我们服务、指导的对象——家长引入了教学实践,他们成了我们的家长老师,在教育活动中,邀请有特点、专长的家长走进幼儿园,和教师一起组织教育活动,为孩子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家长真正成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者。这也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本课题活动的创新之处。
在主题“小医生”活动中,我事先了解到小米的爸爸是一位儿科医生,具有丰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我邀请他来向幼儿介绍生病要看医生的一些主要流程。他先向幼儿讲述了故事《生病的小猪》,帮幼儿积累感冒的感受与症状,接着小米爸爸借助多媒体向幼儿们介绍了生病需要去医院看病的流程知识,最后他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电筒为幼儿检查喉咙,并引导幼儿要张大嘴巴配合医生检查。整个活动幼儿在小米爸爸的帮助和引导下认识了解量体温、吃药、打针、挂盐水等作用,了解吃药打针能使自己病体痊愈,同时激发了幼儿勇敢、坚强的道德品质。小米爸爸的助教活动为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看病知识与生活经验。
策略:
1.抓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表、闲聊等方式了解家长的爱好、特长。接着我与家长共同设定教学活动目标、内容。考虑到她们没有从事过幼儿教育的实际,我帮助她分析活动的目的、发展意义、活动的形式、内容的组织与实施,甚至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她们在组织活动时就会心中有谱,幼儿的也不会感到陌生。
2.做好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家长并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当活动中幼儿常规出现问题,幼儿的兴趣发生转移,或者活动的目标发生偏离时,家长就不会有灵活的教育机智,调整状态。这时需要老师对活动中的一些突发现象进行指导,把握时机,适当牵引。
3.重视活动后的反馈、延伸活动。活动后教师关注幼儿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后继续引导幼儿获得更多发展的活动。幼儿在这广阔的学习空间内,不断的观察着,询问着,思考着和探索着。有家长们专业知识的引领,幼儿又收获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和奥秘。
4.关注活动的辐射作用。助教活动受益的不仅是幼儿,我们还考虑到帮助家长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在助教活动中,我们邀请了许多家长来参与观摩活动,让他们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以配合幼儿的教育。
家长做老师的助教活动开展得都非常顺利,幼儿知识和经验,兴趣和态度,能力和技能都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发展。家长参与的热情都比较高,他们对幼儿在园生活了解更多了,对主题活动了解更全面了,同时育儿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家长也在与幼儿的交流交往中收获了教育经验和方法。而我们教师也不断更新和丰富了知识,为以后开展类似的主题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觉得直接式家长助教活动,得到改变和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和我们教师。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三种家长助教活动方式,虽然都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家园合作,使家长了解了我们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特点,但是直接式家长助教活动更好地利用了家长这一块教育资源,实现了家园共育的目的。但家长参与的程度与教师指导的程度成正比关系,同时与幼儿、家长的发展也成正比关系。因此我个人认为:要想幼儿获得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要想家长自身教育理念迅速转变,教育水平迅速提升,“家长做老师”家长助教方式值得家长和教师共同尝试和运用。“家长做老师”家长助教活动以其独特的模式为家长、教师搭起了一座沟通、互助的桥梁。我们真诚的邀请所有的家长都能参与这种方式的家长助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