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放飞表演天性,彰显游戏精神

发布日期:2025-03-27 15:06:25   来源:实验幼儿园   点击量: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所学校”,那么表演游戏作为一种创造性游戏,也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幼儿活动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对表演游戏充满兴趣,也有表演的愿望。表演游戏是在早期阅读背景下,幼儿自己创设故事(幼儿自己创编或来自于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扮演其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方法(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故事内容,以促进幼儿语言等能力发展的一种游戏活动。

但是在表演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游戏形式比较单一、游戏时间不够充分、教师即演即像的要求和高控制化的指导、游戏内容相对较少、制作道具及布局场地的能力提高较慢等等。在表演游戏中,正确、有效的指导策略能促进幼儿表演游戏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实践中,结合幼儿的基本特点,运用了以下几点:

一、丰富途径策略

丰富途径策略就是指在大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创设多种游戏的途径,给予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更多游戏的机会,从而提高表演游戏的能力。针对幼儿表演游戏时间不够充分、形式单一的现象,我们挖掘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游戏机会,为幼儿创设了个别、小组、集体、亲子游戏的机会。

1.自主游戏:幼儿来园、自助点心、午餐总会有一段自主游戏的时间,这时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并尝试自己喜欢的游戏,而表演游戏便成为少数几位幼儿聚在一起自娱自乐、自主自导的扮演游戏。

2.集体游戏:由于我园的特色是早期阅读,因此针对一个内容每周都会有两个课时的集体活动,在这两个课时中,我们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生活经验,了解人物的形象,并在分组或幼儿示范性的游戏中体验角色情景、对话交流等,为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表演游戏打下坚实的基础。

3.区域游戏:区域游戏中的表演区或语言区是同伴间协商、创造表演的好途径。幼儿可以针对想表演的故事,选择或制作自己需要的背景、扮演喜欢的角色、创造性的布置场景及改变故事的情节等,在小组游戏中对集体活动进行延伸和拓展。

4.小舞台游戏:游戏场地较正规,有表演区、服装道具区、练习候场区、场景材料区和观众区等,根据规定的故事,幼儿通过协商、练习后,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充分表现自己。

5.家庭亲子游戏:在家中,通过家长的帮助和配合一起针对某个故事进行有目的性的表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亲子沟通、互动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启发讨论策略

    启发讨论策略就是指在大班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对游戏需要、特定情景、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的策略。《纲要》明确指出:多采用讨论的学习形式,引导儿童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表演游戏每个阶段都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幼儿自己的经验与游戏经验存在着差距问题,现有材料与游戏所需材料的矛盾问题等,这当中存在着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带,但是这些问题缺乏具体可见性,幼儿常常无法主动发现,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对新游戏的强烈愿望,用启发性地语言,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意识到为实现游戏愿望必须解决的问题,不仅为同伴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更是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讨论游戏所需,制作表演道具、布局游戏场面。

游戏场面和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它们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游戏的意愿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在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可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认真思考,共同布局游戏的场面并制作表演所需的道具。在《小熊请客》的表演游戏中,教师以启发性提问“小熊在哪里请客?请客时需要准备什么?”引导幼儿讨论游戏所需的场景(门、桌子、凳子、灶台等)和道具(碗、筷、鱼、骨头等),在师幼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象征性的材料,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2.讨论特定情景,提高表演技能。

表演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幼儿对情节的发展和对白已经熟悉,表演自如了许多,不再需要教师的旁白。但由于幼儿受生活经验和表现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常常不能把握好角色特点,出现表演不适当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抓住一个特定的情景,将它放大,以问题启发幼儿讨论其中角色的性格特点,猜测它的语气、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等,从而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如在大班故事表演游戏《龟兔赛跑》中,教师以问题“兔子看到乌龟在慢吞吞的爬,它会怎么想?说些什么?”启发幼儿互相讨论、猜测兔子的心理,和同伴面对面表演兔子形象并学说它的话,最终表现出兔子骄傲的心理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生动性表现得到提高,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讨论生活经验,拓宽表演情节。

教师在组织表演游戏时,为了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忆有关的生活内容,并和正在表演的故事作有益的联想,逐步拓宽思路,用真实的熟悉的生活丰富故事情节,使表演更生动饱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增进幼儿语言、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实录:小猫钓鱼

实录一:“猫妈妈”肩膀上扛着鱼杆,“小猫”拎着小桶,两人静静地地往河边走去。

指导:

教师:“有谁和爸爸妈妈去钓过鱼?”(“唰”好多孩子举起了手。)“你们是怎么去的?

幼一:“爸爸骑车带着我和妈妈。”

幼二:“妈妈在路上还给我讲,现在是春天了,小草都绿了,河里的冰都融化了,所以我们才能去钓鱼。”

幼三:“我和妈妈还在去钓鱼的路上捉迷藏呢。”

教师:(拿起“猫妈妈”和“小猫”的头饰)“猫妈妈和小猫悄悄地对我说:原来小朋友去钓鱼的时候那么有意思,你们帮帮我们,让我们很有意思地去钓鱼吧。

实录二:

A:“猫妈妈”临出门的时候,帮“小猫”整理整理衣服说:“出门的时候要听话,等钓到了鱼,妈妈炖一锅鲜鱼汤给你喝,也好补补钙。”

B:好,我喜欢吃鱼。(两人开车出发了)

A:“猫妈妈”在路上歪着头对孩子说:“孩子,你来听,是什么声音,现在是春天,小燕子飞回来了,大树又穿上了绿衣裳,小草都变成了嫩绿的颜色,等一会儿到河边见着大人的时候要有礼貌啊!

分析:

由于有了教师的引导,两次表演的情况已大不一样。在教师的启发性问题“有谁和爸爸妈妈去钓过鱼? 你们是怎么去的?”之下,幼儿随即对生活经验进行回忆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拓宽了幼儿的思路,间接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为游戏中幼儿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增加,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除了模仿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增加或删去某些情节、对话,真正掌握表演技巧;而且也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支持需要策略

    支持需要策略是本次课题研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指在大班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根据表演游戏的不同需要,利用环境、材料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支持的一种策略。《纲要》指出:支持儿童创设自己的环境,展现生活经验,交流信息和表达情感。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情景性特点也提醒我们:教师需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问题,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利用环境、材料和教师自身行为的支持来帮助幼儿熟悉主题、内容、主要情节及优美的语言、动作等,最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环境支持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讨论该怎样布置游戏的场景,并一起参与布置。如用美丽的栅栏、悬空的雨滴、垂挂的柳条等,从三维空间上给予幼儿故事表演情境的感受,引起幼儿想在其中身临其境生动表演的欲望。

实录:《三只蝴蝶》

在开展表演游戏时,屋外正在下雨,豆大的雨点打在阳台旁的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刚好茅思涵这组的小朋友在窗旁表演《三只蝴蝶》,胡哂岩小朋友扮演的“黄蝴蝶”指着窗外伴随的雨点声说:“听,下雨了,快飞啊!”在他的带动下,小演员们表演的更投入了。当演到雨越下越大时,“三只蝴蝶”被雨淋得发冷了,茅思涵扮演红蝴蝶,一边做发抖的动作,一边请求:“红花姐姐,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淋湿了,大雨把我们淋的发冷了,让我们到你的叶子底下避避雨,好吗?”另外两只蝴蝶也跟着边发抖边请求道。“红蝴蝶的颜色象我,请进来,白蝴蝶、黄蝴蝶别进来。”扮演红花的悦悦招招手表示欢迎红蝴蝶,又摇一摇手拒绝白蝴蝶和黄蝴蝶。

随着表演的继续,三只蝴蝶面临雨越下越大的困难时,陆永超小朋友从旁边柜子里找出一个铃鼓,“哗哗”的敲着,边敲边叫:“打雷了,下大雨了,快飞啊!”三只蝴蝶在敲击声中表演的更带劲了!

分析:

当幼儿正在表演游戏《三只蝴蝶》时,屋外的大雨声正好提供了环境支持,给予了幼儿大雨淋漓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激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表现身体“发冷“的状态,促进了游戏的进行。

    2.材料支持

当大班幼儿在表演游戏时,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现状及时地提供表演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由、灵活的制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及创造力。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的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的一种游戏,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诸如纸、笔、盒子、木板这样的原始材料,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一个小小的提篮就是兔妈妈的菜篮,甚至一件物品就可以代替某一道具。这样幼儿会感到十分满足,使他们更关心自己扮演角色的语言和动作。

实录:《小蝌蚪找妈妈》

故事中小蝌蚪、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等角色和头饰都以分配完毕,这时还有幼儿想要参加游戏,怎么办呢?我让幼儿自己商量,这时于恒拿来两个瓶子说:“可以做报幕员和解说员”,角色分好了,幼儿却没有立刻进行表演,而是提出要画大海背景。尽管这出乎意料之外,但我还是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拿来了水粉颜料、毛笔、铅化纸。在大家的努力下,有的画海草,有的画石头,有的画泡泡,构成了完整的海洋背景,把它贴到了小舞台的墙上。幼儿在之后的游戏中显得非常积极,对角色的扮演也非常形象。

分析:

游戏中,替代物——瓶子的出现在无意中解了幼儿的燃眉之急,可见,游戏的材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必逼真形象。在表演游戏中,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因此当幼儿需要制作背景时,尽管教师发现这与自己原先的想法不符,但还是支持了他们的想法。因为制作道具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的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此次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准备的颜料、毛笔,看似麻烦,却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机会。

    3.行为支持

教师参与幼儿的表演进行间接指导。教师的指导应是热情支持幼儿自己的意愿,对表演游戏中的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在游戏前或游戏中可适当提醒或以角色身份提醒。但应注意不要对幼儿的表演横加干涉,随意打断或在旁不停地喊叫指挥,使幼儿的表演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至失去了表演游戏的真正意义。

大班幼儿在表演游戏时,会容易遗忘某些情节或对话,以及动作表情与内容或角色特征不符,使游戏的进行遇到障碍。这时,教师可给予及时的帮助,必要时也可参加到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进行提醒,也可悄悄地用语言或模仿动作提示。如扮演狐狸的幼儿满面笑容,与角色的性格和故事情节不符,教师可在他身旁轻声地说:“狐狸要吃小鸡是很凶恶的呀!”让孩子在教师的行为支持中,意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现在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创设自己所需的场景、选择制作道具,在和同伴的交流、协商中用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情节,甚至删减或改编故事情节等。当然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化描述性语言为表演行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但是幼儿整体的表演游戏兴趣、能力都在提高,在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中,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分享到:

相关信息